【williamhill官网 2013年10月28日讯】当下正值金秋,一段金秋诗坛佳话令人回味。
史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在金秋时节于齐山登高后,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篇《九日齐山登高》如下:
杜牧(唐代)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
这是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诗人被贬官任池州刺史时写下的作品。此诗描绘了他遭贬官后在“江涵秋影雁初飞”的金秋重阳时节携酒与朋友到翠微山登高的情景。在那个封建时代,一切以权势为中心,失势的诗人此时深悟世态炎凉,感慨“尘世难逢开口笑”。因为时处金秋九九重阳,诗人仍以菊花寄情、自喻,“菊花须插满头归”,既然“菊插满头”,还有什么必要“登临恨落晖”呢?最后,诗人感叹地自我释怀道:“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这首登高诗意境佳深,意译它为现代诗录之如下: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时间飞逝,朝代更迭。历史长河已经从唐代到了宋代。
南宋时的大哲学家朱熹因力主“抗金”而备受排挤和打击。在受排挤和打击方面,朱熹与杜牧有着相同的厄运,他的学说也被诬作“伪学”。所以,朱熹对数百年前、前朝杜牧的诗《九日齐山登高》所倾诉的心声产生共鸣,颇有“惺惺惜惺惺”之意,于是在那年金秋的某一天将杜牧的这首诗改写成了一阕《水调歌头》的词,连题目也毫不隐晦注明是与杜牧的诗是一脉相承、叫作《隐括杜牧之齐山诗》。其词云:
朱熹(明代)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需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泪沾衣。
杜牧当年于重阳节写的《九日齐山登高》是一首七律诗,但经朱熹一改写,就成了借金秋登高来抒写胸臆的词“水调歌头”了。一诗一词,语句似曾相识,其意其情,二者也颇相似。但是两者风格迥然不同,精句妙语,各领风骚,值得鉴赏:朱熹在词中唱道的“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便是杜牧诗中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意化,说明在重阳节这一天对“尘世”的经历和认识,朱熹与杜牧是殊途同归的;朱熹词下片“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也就是杜牧说的“但将酩酊酬佳节”的改版,但意思更进一层,其意与“人生有酒须当醉”相近;朱熹词云:“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这句也是由杜牧诗句“不用登临恨斜晖”变化而来。由朱熹以“人生如寄”来比喻人生短促、如同暂时寄居世上,联想到杜牧的“古往今来只如此“,虽然一位轻叹“人生如寄”,十分短暂;另一位长吁“今来古往”,甚是久长,但面对“久长”之长,“短暂”之短,人人皆如此,杜牧和朱熹所面对的时势亦是如此。于是,杜牧的“不用登临恨落晖”,与朱熹的“何事辛苦怨斜晖”,在人生道路上真的一致起来了。
诗人杜牧生在唐,而哲学家朱熹生在宋;唐代是中国盛世,而宋代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均是外患临门、国势虚弱。由于杜牧和朱熹都是才华横溢的文人,虽处在不同朝代,但二人的受压抑的精神却是相通的。所以他们在两个不同的历史节点上,同是面对金秋重阳,又在同一题材的重阳诗词中,表现出了“穿越时空”的强烈共鸣思想感情。一诗一词,交相映辉,成为诗坛金秋佳话。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