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劣根性不改 岂能与鲁迅告别

【williamhill官网 2013年09月06日讯】内地新版中学语文教科书大幅减少鲁迅作品,初一教材仅存的鲁迅作品《风筝》也被删除了。其余多个版本教材中鲁迅的作品也有不同程度减少。官方所持理由是“生涩难懂,学生不好学”、 “鲁迅的文章与时代脱节”、“文章所体现的思想是社会的阴暗面,与社会主旋律格调不一致”。表面上冠冕堂皇,实际上不值一驳。

教育本来就是灌输知识,如果教材以学生好恶为依归,还要学校做什么?教科书选何作品,由道德和文学价值决定,不能一味迎合学生口味。更何况,“生涩难懂”只是相对而言,《诗经》、《离骚》、《楚辞》比鲁迅文字更难懂,如果一概删除,学生怎样学习传统文学?

“与时代脱节”的理由也很荒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一脉相承,鲁迅作为“五四”先进文化的旗手之一,其作品及其思想始终走在时代前沿,为何时至今日,反而落伍了呢?难道今日莎士比亚在英国、托尔斯泰在俄罗斯、马克吐温在美国也有如此遭遇?

愚民教育 后患无穷

在当局看来,鲁迅对社会、人生、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批判,以及对邪恶势力不屈服的硬骨头精神,与当今和谐社会并不“和谐”,必欲剔去而后快。鲁迅杂文如匕首投枪,用辛辣笔触无情揭开人世间光鲜无比的外衣,对于权贵精英来说,如果鲁迅复活,他们将如芒在背。而且鲁迅的骨头最硬,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因此从来不为统治者喜欢。如今要实现中国梦,不再需要斗士,“痛打落水狗”的鲁迅精神难逃被冷落的命运,改造教材删除鲁迅作品再正常不过。

当局将鲁迅作品淡出教科书,让鲁迅的批判精神和风骨远离年轻一代,处心积虑,实在是可悲之举。诚如郁达夫所言,“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 事实上,鲁迅先生的文章以抨击民族劣根性为要旨,其笔下人物形象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消失,反而有许多劣根性和“臭毛病”愈演愈烈。如孔乙己、阿Q、假洋鬼子、小D、王胡、祥林嫂、华老栓父子,以及众多看客,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他们不但没绝迹,还成群结伙地活跃在当今社会舞台。

这些年中国乱象频仍,社会价值观紊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鸵鸟心态、精神胜利的阿Q精神、自以为是的丑恶嘴脸,这些中华民族劣根性仍然遗毒天下,不用鲁迅的投枪和匕首加以剿杀,难道任由它们继续壮大吗?当局将鲁迅作品淡出教材,实际上是推行愚民教育。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神州观察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