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国古代的翻译人员(williamhill官网 )

 2013-08-12 15:37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

【williamhill官网 2013年08月12日讯】中国内部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外部与境外异族往来也很频繁,因此历代朝廷都设有专职或机构,从事翻译工作,不过大都是地位不高。

周朝

在周代以前,长四方之语,各有其官。《礼记》:“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读低),北方曰译”。宋法云《翻译名义集》:“像胥氏通六蛮语,狄鞮主七戎,寄司九夷,译知八狄”,到了周朝以后,这些“通夷狄之言”的人,才统称为“像胥” 。

《周礼•秋官》中的“像胥”一职,负责出使蛮夷闽貉戌狄之国,掌握这些周边民族事务之人,就是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翻译官。像胥按照对外族语言熟悉的程度,还分“上士一人、中士二人、下士八人及徒二十八人”,要负责传达王命,也要上传各地情势,以利国王统治与安抚邦国诸侯。

汉朝

到了汉朝武帝时,朝廷设立主管少数民族与外国事务的的部门——大鸿胪,其下设有属官有译官令(九译令)及丞,专责翻译。有学者认为,从秦汉以来,北方匈奴始终是朝中心腹之患,处理北方事务是朝中重要政务,把周制的“像胥”改以北方的“译”为官名。此外,为了配合中外交往的需要,汉代在学校中还开展了外语教育,培养翻译人才。《汉书•食货志上》:“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五方之书即相当于今之外语书。

魏晋南北朝唐

魏晋南北朝时,各民族进一步大融合,会外族语言的人愈来愈多,到了唐代,与外国关系更密切,翻译人员也就更多了。不过,整体来说,从南北朝至唐代,官方的翻译机构和译员主要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唐代译人和译经数量的是历代之冠。相比之下,官方编制的翻译人员就十分有限,在《唐六典》中记载,“鸿胪寺译语并计二十人,”此外,中书省也配置译语人,称“直中书译语”。译语人品级地位不高,其升迁不超过从七品下的典客署令职位。但是,他们往往被委派出使西域等重要任务。

宋辽金

宋辽金对峙时期,为了知已知彼的需要,宋朝在生员考试中增加了翻译女真文、契丹文和西夏文的内容。而西夏、辽和金国,为了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特别重视翻译工作。

党项族李元昊建立西夏,创制西夏文字,重儒兴佛。官方选派贵族官僚子弟翻译《孙子兵法》、《六韬》、《贞观政要》等大量汉文典籍与佛教经典。佛教是西夏的国教,刻字司只是负责印制佛经佛画的官方机构,与翻译工作没有关联。

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除了仿效汉字创制契丹文字,也仿效汉制设立百官。官方不仅重视汉文书籍的收集,也很注重翻译的工作 在州以上行政机关设立专门的译文机构。辽道宗下诏制定了译史的升迁等级,按照供职时间长短和工作水平的高低决定其是否升职,藉以激励译员。

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创制女真文字,也推行汉化政策,朝廷先后设立译经所,弘文院,将《孝经》、《易》、《书》、《论语》、《孟子》等汉文典籍儒学经书译成女真文。金世宗对宰相们说:“朕之所以命令翻译五经是要女真人知道仁义道德所在”。

元朝

蒙古族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下诏推行“八思巴文”(如上图)为元朝官方文字,但是终究无法取代既有的蒙文、汉文、藏文。元朝先后设置蒙古房、蒙古官学、唐古特学、托忒学等官署,培养语文人才,负责翻译蒙文、回文、藏文书籍。

在元代,由西方东迁,旅居在中国的西方人,除了传统的经商、旅行之外,更多的是通过降附和俘虏,西人数目之多,远远超过前此的任何时代,其中能作为口语翻译者,蒙古语称之为怯里马赤(Kelemeci),未非正式编制的官职。元朝在大都(今北京)设立的会同馆,才是正式负责口译的官方机构。

明朝

明朝初年,朱元璋(明太祖)在南京应天府设会同馆之外,也命人编撰蒙汉对译的辞书《华夷译语》,方便官员对外交涉过程中言语沟通之便。明成祖在京城首设四夷馆,专门负责笔译,隶属翰林院,选取国子监生培训。下分八馆:鞑靼馆(蒙古语)、女直馆(女真语)、西番馆(藏语)、西天馆(梵语)、回回馆(波斯语)、高昌馆(察合台语)、百夷馆(傣语)、缅甸馆(缅甸语),“置译字生、通事,通译语言文字”。又增设暹罗馆(泰语),八百馆(泰沅语)共为十馆。而后该馆不断扩增,截至明成化五年(1469年)已有附属馆18处,包括朝鲜馆(朝鲜语)、日本馆(日语)、琉球馆(琉球语)、安南馆(越南语)、真腊馆(高棉语)、暹罗馆(泰语)、占城馆(占语)、爪哇馆(爪哇语)、苏门答喇馆(亚齐语)、满剌加馆(马来语)、河西馆(河西语)…俨然近悦远来的泱泱大国之势。

清朝

清顺治元年(1644年),满洲人入关,将很刺耳的“四夷馆”更名为“四译馆”,百夷馆更名“百译馆”,撤销鞑靼馆和女直馆。乾隆年间再将“四译馆”和专门接待少数民族官员和外国使臣的“会同馆”合并,改称“会同四译馆”,分设西域、八夷两馆,重新编纂各馆的(西番)《译语》。这些通译官职级依旧不高,一般为七、八品。光绪年间,各使馆的头等通译官始提高待遇,定为正五品,限额一名,严禁超编。整体说来,清王朝走向闭关自守,不愿与外国交往的同时,也就不注重翻译人才的培养,到了晚清,官府所需的翻译人才,只能从官派留学生中去寻找了。

来源:新三才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