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雀鲷第三只眼 紧要关头救性命(图)

 2013-08-01 17:28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williamhill官网 2013年08月01日讯】许多昆虫和鱼类都有虚假的眼状斑点,看起来就像是瞳孔周围的虹膜。然而这些眼状斑点的适应意义一直都遭受生态学家的质疑。对于它们的功能已经提出了4种广泛的假设:防止捕食者;将攻击转移到身体非致命的部分;传递身份信息或者是毫无用处的假眼。之前的研究已经表明,其它动物的假眼能帮助它们转移致命的攻击。


与捕食者接触6个周的那些雀鲷(F)与其它受控鱼群(C)相比,有着较大的眼状斑点和较小的眼睛。

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Oona Lonnstedt和Mark McCormick,以及加拿大萨斯卡彻温大学的Douglas Chivers组成了研究团队,意图研究普通捕食者的威胁在6个周时间里如何影响幼鱼的生长。幼年的雀鲷在后部的背鳍上长有明显的眼状斑点,这些斑点会随着它的增长逐渐消失。研究团队假设,如果雀鲷经常与捕食者接触,它们的眼状斑点就不会随着生长消失。

研究团队从大堡礁捕获了雀鲷幼鱼,以及一些点背鱼(普通捕食者)和一些食草虾虎鱼。研究团队发现,那些6个周里接触捕食者的雀鲷与那些接触食草鱼或者单独饲养的个体相比,趋向于长出更深颜色的身体、更大的眼状斑点和发育不良的眼睛。研究的作者说道:“它们在尾部区域形成巨大眼状斑点的同时会在头部长出较小的眼睛,这会让人觉得真正的眼睛位于身体的后部,这就有可能迷惑捕食者。”

捕食者会觉得猎物将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这就有可能让猎物逃脱。即使捕食成功,捕食者也不太可能伤害身体的主要部分。这项研究表明,捕食者的存在足以让猎物在它们的自然环境中获得生存优势。研究人员将那些接受测试的鱼放回特定的礁石上,然后进行观察。那些与捕食者接触的雀鲷明显有着更高的存活率,在释放后的72小时里死亡率只有10%,其它鱼类群体则高达60%。

来源:科技资讯频道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