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3年07月14日讯】CPI同比上涨2.7%,但环比零增长,这或多或少给人一点安慰。因为,它可能预示货币不会至少不应当进一步收紧。但问题是,中国在内需极度疲弱的情况下,为什么CPI会有2.7%——并不算太低的涨幅?
今年CPI控制目标是3.5%,按照央行的解释,这个控制线已经考虑到了输入性因素对物价的影响,那为什么今年二季度央行还要如此大力度地收紧货币?关键还有,GDP下行压力不断加大,CPI远低于控制线的时候,央行居然采用“顺周期”调控,这是不是太过分了?
从CPI的结构数据看,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原因依然是食品价格。它同比上涨4.9%,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约1.59个百分点。除去食品价格的影响因素,CPI涨幅只有1.11%。
从水、电、燃料价格上涨2.6%的情况看,是不是可以确认能源价格上涨对CPI的贡献是正值?如果是,那除去食品和能源因素影响之后的核心CPI将在1.1%左右,这个数据离通缩只有一步之遥。
为什么要计算核心CPI?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看来,食品和能源的需求十分稳定,人们不会因为加息或减息少吃或多吃一个馒头,或大幅度调整生活水平。
同时,如果食品和能源价格也受天灾人祸的影响,这就意味着,这两个大项商品价格对货币政策的敏感度非常低,因此,它们不会让食品和能源在CPI计算中占有很大的权重,而要调整货币政策,必须看核心CPI,看工业消费品价格的变化情况。
对中国而言,情况迥异。首先,中国领导认为,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土地贫瘠,所以中国吃的问题十分重要,老百姓对食品价格的敏感度十分强烈,所以统计CPI就必须将食品列为最大权重(30%)。
看williamhill官网 CPI的历史情况就会发现,无论何时对CPI影响最大的都是食品价格,而这些年,食品价格就没有改变过上涨趋势。
所以,中国货币政策永远被一对矛盾左右。一方面,食品价格大涨拉高CPI;另一方面,央行依据CPI上涨紧缩货币。
这就是说,央行要通过紧缩货币压低食品价格,做得到吗?央行一定认为自己做到了,所以特“牛”,因为它们做了全世界中央银行和货币学教科书都认为做不到的事情。
很遗憾,笔者不这样看。通过中国CPI走势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走势之间的比较,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两者的正相关关系。
如果我们可以确认这些年食品价格的涨幅对CPI的贡献很大,那是否可以说明,食品价格与CRB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来williamhill官网 食品价格和CRB的走势关系,同样呈现了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中国食品价格的上涨是成本因素推动,而不是中国食品需求大幅增长的结果。为什么要说这些?
第一,中国CPI不由自主的因素很多,央行控制价格的效率实际很低,往往是CPI跟随CRB上涨一段,央行不断紧缩,然后过一段CRB下跌,物价也自然回落,央行把它说成自己调控的结果。
第二,中国应当大幅降低CPI当中的食品价格权重,不要因食品价格影响过大而影响货币政策的决策。
食品价格对中国老百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必须毫不手软地对之加以控制。但管归管,用什么工具去管这才是核心问题。食品价格上涨用货币工具去管,那一定是“吃错药”了。所以,绝不能认为,让食品在CPI中占有巨大比重就可以管好食品价格,这是两回事。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