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官网 2013年06月28日讯】《水浒传》中除了写梁山好汉“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更多的还是表现了寻常百姓家的普通食品,主要以素食为主。宋朝凡是用面粉做成的食品,都可叫饼。烤制而成的叫烧饼,水煮而成的叫汤饼,笼中蒸成的叫蒸饼。宋仁宗名赵祯,为了避皇帝名讳,人们又将蒸饼改称炊饼。炊饼是今天馒头的前身,汤饼是今天面条的前世。
宋朝的文化内涵源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重用文人,用文化的力量来治理国家,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宋朝重视水利和农具的发展,发明了铁刃农具,推广秧马、耧车等农具,长江流域引进新品种占城稻,不同程度地推动了粮食产量的增长。《宋代经济史》记载,宋代无论是粮食种植面积还是亩产都超过前代,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当时,还没有引进玉米、地瓜等高产作物,北方以粟麦为主食,南方以稻米为主食。麦子面成了北方农民的主食,这在前朝是不敢想象的,同时麦子面的食品也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
在宋代,炊饼作为一种主食,是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水浒传》中武大郎每天早起,挑起做好的一担炊饼出门叫卖。武松离开阳谷县赴东京公干前,特地对兄长说:“你从来为人懦弱,我不在家,恐怕被外人欺负。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笼炊饼,你从明日为始,只做五扇笼出去卖;每日迟出早归,不要和人吃酒。如若有人欺负你,不要和他争执,待我回来,自和他理论。”
这里的扇笼就是蒸笼,可以断定,武大郎卖的炊饼是蒸出来的,而非烤制的烧饼。宋代黄庭坚在《涪翁杂说》里指出:“起胶饼,今之炊饼”,说明当时炊饼都是发酵的。这可以证明武大郎卖的炊饼并不是“烧饼”,而是现在的馒头。《东京梦华录》记载,清明节出游,开封市民都带上枣粥、炊饼与鸭蛋,“谓之门外土仪”。神行太保戴宗作法捉弄李逵的道具也是炊饼,说明炊饼是很平常的一种食品。郓哥去向武大报信,武大要送他十个炊饼,他嫌“炊饼不济事”,非要武大请他吃肉喝酒,可见连市井平民也不认为炊饼是什么美味。燕青与李逵让刘太公“煮下干肉,做下蒸饼,各把料袋装了,拴在身边”,这里的蒸饼应该就是炊饼。
水浒中也提到了馒头。母大虫孙二娘在大树十字坡开店,卖的就是馒头。武松来到孙二娘店中,孙二娘介绍说:“本家有好酒、好肉,要点心时,好大馒头。”武松说她家“馒头馅肉有几根毛”,证明了“好大馒头”是带馅的。岳珂《馒头》诗说:“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杖白莲肤”,就是指那种带馅的包子。宋仁宗出生后,喜得独子的宋真宗高兴万分,宴请大臣时“宫中出包子以赐臣下,其中皆金珠也”,赏赐给大臣的包子,馅都是金银珠宝,这是以“包子”一词寓吉祥之意。可以确定宋代炊饼是今天的馒头,绝非烧饼,而馒头却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
汤饼是面条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面儿汤和面条两种形式。面条在水浒中也出现了多次。武松被发配到孟州的牢城之中后,管营的儿子金眼彪施恩看中了他的一身好武艺,让他在监狱中受到了特别的优待,有人为他送饭。武松第一天的午饭:“一大旋酒,一盘肉,一盘子面,又是一大碗汁。”很明显一盘子面是主食。可能是传说中的宋朝“浇头面”,还包含了“上轿饺子下轿面”的民俗,第一顿饭吃面有接风的意思。
戴宗和李逵到蓟州寻访公孙胜,晌午时分,两人走得肚饥,进了一个素面店,吩咐造四个壮面来。戴宗道:“我吃一个,你吃三个,不少么?”李逵道:“不济事,一发做六个来,我都包办。”素面店在《水浒传》中称饭店,所谓素面,一种是没有任何浇头的,一种是只用素菜做浇头。壮面是素面的一种,即大碗的不加肉调料的粗面条。吃面对于李逵来说是一次惩罚,不过因为吃饭打听到了公孙胜的消息,也是一个奖励吧。
潘巧云以到报恩寺还愿为名,来和裴如海幽会。海和尚送给潘巧云父亲的见面礼有“挂面、京枣”,这挂面即是晾干的手擀面,和壮面相比应该是细的,类似龙须面。壮面和挂面与今天的面条相差无几,当然这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品。据载,宋朝开封食店出售的软羊面、桐皮面、插肉面、桐皮熟脍面等,临安面食店出售的猪羊庵生面、鸡丝面、三鲜面、笋泼肉面等,都属汤饼,也就是今天的面条。
《水浒传》中设酒筵待客,都要先铺陈果品,看来宋朝人对吃还是很讲究的,先吃水果,然后吃正餐,比今天的饭后食用水果科学。
宋朝食品还是很让人放心的,食品都是有机食品,没有污染之说,对于掺假行为,政府严厉打击,《宋刑统》:肉贩在猪牛羊肉里注水并出售的,“杖六十”,打六十大板。要是打完再犯,“徒一年”,判处一年劳改。宋朝人真幸福,每天呼吸新鲜空气,吃着安全食品,真是一个让人羡慕的时代。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