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孔子在读完易经后,非常推崇,最难能可贵的是,用他的理解将易经哲学化了,成为五经之首,在孔子的理解中,说了句:“不占而以矣”,后世的荀子也说“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
儒家的这两位大家,将易和古老的占卜完全分割开了,而后人往往照字照读,是不是精通易的人就不需要占卜,反之,用占卜的人就是不懂易的,因尔常常以这句话来鄙视占卜之术。
什么是善易者不卜?这里举一些例子和故事来说明,江湖中有一种铁口直断,很多人去找他,不用对方说什么,直接就回答,虽然没有让对方起卦,但他仍然用时间起卦,有的以人的动作,坐姿,笔迹,名字,取象起卦。这种仍然叫卜,又如《天龙八部》相信大家都看过,段誉刚出来游玩那会儿,走到哪,取像什么卦,代表什么,又走到哪又取像,什么卦,这也叫卜。
儒家的不占而以矣是什么道理呢?易所揭示的就是一种规律,而既然是一种规律,就能被人所探知和掌握,但是传统的体现这种规律是用占卜的方法,而孔子认为,只要自小就在言行思维习性上加以正确的引导,就能身体力行的掌握易的规律,理解了,掌握了,就不会立于危墻之下,就会择木而栖,就会坦荡荡,在时运不济的时候就会韬光养晦,在时运旺盛的时候就会当仁不让。这个理论是不是很熟?对的,就是君子之道,一个连孔子自身都未必完全达到的境界,只是这种君子的方向,要求,的确对人生的正确方向和价值有着指导的作用。所以那些自小连三字经,弟子规,都没去读几遍的人,对自己的言行从来都不知道如何去约束的人,居然还妄言善易者不卜?这不但是荒唐可笑的,还侮辱了易。
这里举个实例,历史上发生的真实事件,卧薪尝胆故事大家都知道,但却不知道这和孔子的学生子贡有关,子贡当时在鲁国做官,当齐国伐鲁之时,探听到主张伐鲁的齐国宰相田常不过是想藉机除去异己,于是子贡找到田常,大说鲁国城小将差君王失德,你田常派异已去打鲁国恐怕异已还没除去,鲁国就打下来了,你田常的算盘不是落空了么,田常一想也对,子贡趁机又说,要想趁机除去异己你应该去打实力更强的吴国才行,但田常说,部署计划都到位了,突然去改变恐怕惹人非议,子贡又说,那这样,如果说吴国来救鲁国那么齐国不就有打吴国的藉口了么,我有办法让吴国救鲁国,田常闻言大喜,第二天就委派子贡去吴国出使,子贡早知吴王夫差有称霸之心,就对其说,你夫差想称霸,光能打还不行,先要立威望,现下齐国持强凌弱,吴国正好以此名义救鲁战齐,又能有名望,又能直接和霸主一战,夫差一直都有此打算,子贡一说眼见立成,但是夫差又忌惮一人,这个人就是刚被灭的越王勾践,夫差说如果我出去打齐,勾践反了怎么办?子贡说那好办,你把勾践和其军队带上一起打就行了,这件事我直接找勾践去说,夫差很满意的同意了。
勾践那个时候听说子贡要来,简直就像见到救命稻草一般,子贡向勾践分析了局势,就说你现在就要把人马都交给夫差,让他没了戒心坚定打齐国,还要表忠心还要装可怜,让他觉得你已经不构成问题了,如果夫差这场败了,你可以趁机夺回国家,如果夫差胜了,好大喜功的他必然去打晋国,到时我去晋国说合你们联合夹击夫差,吴军必败,勾践当然言听计从。
而夫差听说勾践带着人马一道打齐,非常高兴,就说让勾践去打头阵,子贡这个时候出来说,你都得到人家的人马了,你还让越国国君去送死,就是不义了,传出去有损威名,你只需要他的人马就可以了,夫差一想也对,于是放了勾践一马,自己打齐去了。
这个时候勾践自然卧薪尝胆,子贡则马不停蹄去了晋国,对晋王说,夫差现在打齐,输了的话越国就要作乱,如果胜了就要来打你晋国了,你要作好准备哦,晋王吓得不敢不听,果然夫差战败齐国收了齐国七军之力,转向攻晋,但晋国因事先作好准备大败吴军,勾践又趁机起兵,杀了夫差。
子贡一出,乱齐,破吴,霸越,强晋,吁鲁,不费一兵一卒。这并不仅仅是善说,也不仅仅是谋略,他走的第一步其实都步步凶险和危机,但他都没有占卜过,但是利用了局势的规律变化,自然不需要占卜了。
占卜和善易者不卜,到底是什么区别?比方说,善易者不卜,好比精于心算,从小就训练自己过目不忘,训练自己的心算能力,十几年训练之后,随便扫一眼某个地方,数字就在心里算出来了,而占卜就好像一个算式和方程式,没有那么强的心算能力,那么就用笔和纸,列个方程,演算一下。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