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破解铜镜不锈之谜(图)

 2013-03-23 12:1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汉代铜镜

在文博界,青铜器上的锈斑被称之为无法“治愈”的“癌症锈”,甚至有人认为,锈斑是重大的“世界性难题”。河南古铜镜收藏家李怀通,在20多年的收藏、研究中发现,古铜镜不锈与青铜器的“癌症锈”病的原因相同,只因一种金属元素——锡,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古籍中早有记载

《淮南子•修务训》中有明确记载:“明镜之始下型,朦然而未见形容,及其扢以玄锡,摩以白旃,须眉微毫可得而察。”《吕氏春秋•达郁》中也有早先秦两汉时,人们是用白毡蘸着“玄锡”来磨镜开光的记载。

宋元以后兴起的“磨镜业”,便有了磨镜药之说。明代的冯梦祯在《快雪堂漫录》中说:“铜镜铸成后开光:药,好锡一钱六分,好水银一钱。先投锡,次投水银,取起,入上好明矾一钱六分,研细听用。若欲水银古,用明矾水银等分,入新锡烧成豆腐渣状,少许涂镜上,火烧之。若欲墨漆古,开面后上水银完,入皂矾水中浸一日取起……”据李怀通介绍,磨镜药就是“玄锡”。

原来“玄锡”就是“灰锡

对“玄锡”究竟为何物,人们认识很不一致。李怀通查阅了大量资料,直到几个月前查到大百科全书,才消除了整整困扰他长达10年之久的疑惑。原来古人所说的“玄锡”即为现代冶金学称之为“灰锡”。

李怀通说,古人用玄锡对铜镜进行表面处理的全部程序为:让白锡在13.2摄氏度以下的低温环境中发生“锡疫”,变成粉状灰锡,用白毡蘸上这种粉状灰锡对铜镜磨擦加工,使镜面镜背均匀布满灰锡,这层灰锡可以自然氧化形成氧化锡或二氧化锡晶状薄膜。这层膜不论是一氧化锡,还是二氧化锡,均呈酸性,是惰性物质,即与酸碱很难发生作用,因而有很好的防锈蚀性能。这就是汉代铜镜历经数千年不发生锈蚀的真正原因。

挽回古青铜器损失

青铜器上发生的粉状锈是文博部门十分头痛的事情,长期未能解决。这种锈在铜器上先在一处发生粉状斑点,然后逐步扩大蔓延,最后可将全部铜器锈蚀损坏,有时还祸及周围铜器。这种锈往往发生在早期重要青铜器上,是文物的大害。故宫博物院曾将此列为重点科研项目,采取过火烧、消毒、隔离等措施挽救发生病害的铜器,但都无效。因此,大家都称这种粉状锈为“癌症锈”。

李怀通说,铜镜也发生“癌症锈”,与青铜器粉状锈相同。这种锈均发生在汉、唐铜镜上,含锡量较高,都是质量较好的铜镜。而宋元明清铜镜,则很少或没有粉状锈的发生,因为这个时期的铜镜含锡量很小,已不是青铜。这说明,在夏、商、周三代铜器及汉、唐铜镜中发生粉状锈是因为这些铜器中含锡量较高,这些锡在一定的储存环境中,因为温度过低,器物内部的锡可转变为灰锡所致。铜镜中发生粉状锈有一个怪现象,它不是从铜镜表面开始锈蚀,而是从镜体膨胀,使镜体表面裂变,然后逐步损害,粉锈发黄,成粉沫状,不像正常铜锈,红斑绿锈,长在器物表面。这说明粉状锈的发生并非在铜镜表面的锡氧化物,而是镜体内部的锡分子发生了质变。

李怀通的这一发现引起文物专家的极大关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教授称:一直以来,我们对于青铜器的保存都在避阳低温下进行,由于找不到原因,每年因锈斑被废的古代青铜器不在少数。李怀通的这一发现将大大降低中国古代青铜器报废率,对于抢救中国古代青铜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来源: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