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代是怎样来招揽人才的

 2013-03-22 14:5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1.考核

考核是用人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对官吏进行任内或任后考核、考绩、考课,我国古已有之,如《尚书·舜典》中说:“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春秋时管仲说:“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管子·七法》意思是,就是成才的人,不经过考核和试用,也不能轻率地加以收录使用。战国时军事家吴起认为,考核的目的是,“罢无能,废无用,捐不急之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通过考核,罢免无能和不称职的官吏,除去无关紧要的官员。

2.荐访

三国时诸葛亮曾说:“夫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众下。故人君举贤,必求隐处……或有高才卓绝,不见招求,或有忠贤孝悌,乡里不举。”《诸葛亮集·举措第七》在他看来,人才往往被隐藏埋没,如不深入查访,就无法得到。诸葛亮原是荆州刘表辖区内的一个隐士,人称“卧龙”,由于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刘备的三顾茅庐,才走向仕途,得有机会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展示手脚。所以,他主张人君要到隐处求才,想必有切身之感。无独有偶,起自布衣的皇帝朱元璋与诸葛亮持有相同的看法。他在一份诏书上说:“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之。今贤士多隐居岩穴,岂有司失于敦劝欤?朝廷疏于礼待欤?抑朕寡昧不足致贤,将在位壅塞使不上达欤?不然,贤士大夫,幼学壮行,岂有没世而已哉?”引自《古代人才论浅述》唐溥生,安微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朱元璋认为,或许由于种种原因,真正的贤才多在林泉息影。因此,朝廷用人当于隐处求访。除求访之径,古人亦重人才自荐一途。毛遂自荐的故事人人皆知,其做法也为后人所称道,有的并且仿而效之。

3.培养

管仲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管子·权修》在管仲看来,培育一次收益百次的是人才。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章句下》这是说自我培养和自我锻炼的重要性。王安石在给仁宗皇帝赵祯的《上时政疏》中说:“盖夫天下之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王安石认为,如果不大量培植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就不能保持政权。“众建贤才”是事关国家政权巩固与否的根本大计。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冬十二月,南宋皇帝赵构对大臣们说,“人才须素养。太宗置三馆养天下之士,至仁庙(仁宗朝)人才辈出为用。今日若不兴学校,将来安得人才用耶?”《纲鉴易知录》卷八。由此可知,古人早已认识到,只有经过大量培养,才会有人才可供使用。

4.优待

韩愈曾经说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古文观止·杂说(四)》韩愈用千里马和常马的区别作比喻,说明人有大才和小才之别。大才对社会和事业的贡献大,自应优待他们,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优裕的物质条件,以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三国时期曾任曹操参军的仲长统认为,给任职的官吏提供优厚的经济待遇,是使官吏忠于职守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他认为“彼君子居位为士民之长,固宜重肉累帛,朱轮四马。”《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用兵的要诀,在于有隆重的礼节和优厚的俸禄。礼节隆重,有智谋的人就会自动到来;俸禄优厚,有义气的人就会乐于效命。所以,用厚禄优待贤人,不要吝惜财物,奖赏有功的人不要拖延时间。用人的方法就是封爵位尊重他,给资财赡养他,有才的人就会自愿投效。

5.流动

东汉马援曾对光武帝刘秀说:“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当择君。”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又如古谚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良禽择木而栖。”由此观之,中国古代对于人才的合理流动已有了充分认识。

来源:商业中国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