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12:寮南华人最多的地方 风情万千话百细
南寮平原稻米产区
越、棉、寮三国有两种殖民文化的产物。法亚少女美好的初恋和美国大兵的回忆,让人好奇。如今印支三邦易帜,殖民主义成了过往云烟,而不同肤色的脸孔和背包客夹杂在越、棉、寮三国人群中间络绎不绝。寮国百细这个城市也是这样。百细市这个世外桃源至今仍然激发着许多人的热情和好奇。时过境迁,百细市魅力依然不减,让我想要探寻历史的长河在这个城市究竟沉淀下怎样的妩媚与哀愁。
百细市是个充满矛盾而又和谐的地方,有着无法解开的法国情节。东方的神秘色彩交杂着法国的浪漫风情,两种文化的撞击犹如茶和奶的混合,便形成了一杯如此醇厚的奶茶。多幢不经意的法式建筑,如:前省府办事处、督察机构办事处、百年历史的天主教堂、前邮政局、圣母学院、前国家银行……等等,它们都伫立在西隆河RIVIERE SEDONE与湄公河RIVIERE MEKON左岸;大马路右旁,尚有象征华人文化产物(由前客属帮长刘天秀(刘天昌)捐地推建的客家崇正会馆,后改为华侨公学传授大中华文化摇篮,也是现今的中华会馆,伫立在唐人区中心)以及唐人区的建筑物。
寮国百细市佛寺
虽然很多的法式建筑的外墙由于长年风雨的洗刷,留下一道道黑色的浮水印,有点残破、透着沧桑,仍能看出初建时的高尚。高低错落的城市隐没在满城的绿树里;倚城而过的西隆河RIVIERE SEDONE与湄公河RIVIERE MEKON蜿蜓流淌了千万年,看尽世事变迁的沧海桑田,仿佛摸到了这个城市的脉搏,感受它的激情与律动。百细市是个永远不慌不忙的城市,不管男女老幼,人们总是穿着拖鞋步行或骑着摩托车从容的向目的地驶去,从骨子里透出一份休闲与安逸。
百细市是寮南华人最多的地方,很多华人三代甚至四代都生活在这里,活跃在当地的工商业中。
在海外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中国城。身在异乡的他们仍然保留了很多华人的传统习惯: 从铺子里一张红木沙发到神龛本头公、地主爷、一套工夫茶具,门前写满吉祥如意的对联,无不能看出中国味道。本头公庙位于西隆河(RIVIERE SEDONE)右旁 ,湄公河(RIVERE MEKON)左岸双水会合的三角地带香火鼎盛,善男信女们虔诚闭目念念有词,祈求本头公保佑自己的心愿实现。崇德善堂位于十三号公路过往百霜,其拿城的枢纽,由前慈善家蔡德坤(蔡德昌商号)薛家兄弟、楚漠、楚荣、楚三、楚成、楚明、陈炼晖、林灿钟、陈锦和、林吴惜花、薛少鹏、张寿彭、李海明、郑继芳、翁开福(增禧)——多人推动与众善信捐款兴建,1966年成立筹建委会,1970年末落成,1971年元月十一日举行晋阙典礼,作为百细市的慈善机构,堂内供奉八仙祖师。百细市、乡、镇,到处可见到佛教庙寺,一路上遇佛拜佛,见庙烧香,相信即使不笃信佛教,祈望和平,与人为善的观念也会时常存在人们心间。透过感恩的心看世界,你会觉得更美。
雄伟的天主教堂矗立在大马路及通往翠园村路旁,圣母玛利亚安祥地站在教堂前。虽然也是神的居所,却与东方庙宇截然不同,其建筑艺术的宏伟与精美只有亲眼见过才能体会。建于法殖民时期的天主教堂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还完好无损,一直都在周未向信徒们开放做礼拜。坐在教堂的长凳上,即使不会高唱“哈利路亚”也会双手合十口说“阿门”。
百细市美食:唐人区(旧校附近)城记香喷喷的咖啡,金边街陈万记早餐的牛腩,万通区阿富的牛河粿条,晚市糊号的水面、干面,早市哒叻陈先生的果汁……想起来唾诞三尺,口齿尚有留香的感觉。
百细有百年历史的很多古老法式建筑物现在依然存在。留在记忆中对百细市的记忆却镶复盖上了保鲜膜,鲜活依旧。历史仿佛浓缩成一幕纪录片从眼前凝重而鲜活地流过。
(williamhill官网 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