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FT报道,中国券商已经成为中国影子银行产业中一个关键的新枢纽,这个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金融风险可能在不断向外“传染”。
熟悉中国券商业的人表示,他们大概是在去年年中卷入影子银行融资业务的,一般是接手银行希望从其表中移走的资金。
新的影子银行产业数据确认了这个发展趋势,并且显示了去年四季度券商的影子银行活动大幅增加。2012年全年,通过券商的影子银行融资业务看起来增长了几乎六倍。
西方发达国家的信用评级机构已经多次警告,中国银行活动的表外化已经成为了中国金融稳定的风险。但是中国监管部门却反驳,风险是可控的。中国金融系统主要由国有银行控制,现在这些国有银行把影子银行贷款看成,让更多市场力量主导中国资本分配的尝试的副产品。
直接参与把银行资产移到表外的一家中型银行经理表示:“去年8月,我在领导的指示下,开始把更多的资金转移到证券公司,因为这条资金渠道是完全开放的。”
中国证券协会上周表示,券商现在管理着约2万亿元所谓的信托资金,比2012年初多了七倍。这些资金是银行转移给券商的,这样做银行就能实现表外化。
根据相关产业数据,去年四季度,中国券商一共接手了价值1万亿元的信托资金。
几乎每一年,中国的影子银行产业都会出现一些形态上的变化,要么是因为新的玩家加入,要么是因为引入了新的产品。中国的监管者一般是允许这些实验性发展的,但当风险被认为过大时,监管者就会出来打压。
券商成为中国影子银行系统一个关键渠道,这可能是中国金融机构能快速应对监管规则改变的一个现象。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传统的银行贷款在中国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越降越低,从2002年的95%下降到去年的只有58%。但同期,中国社会融资总量却翻了八倍。
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国的影子银行融资业务主要集中在银行和信托公司间的合作,制造了大量监管不严的理财产品。
银行一般会把资金引导到信托,而信托就能给像房地产公司这样的企业发放高息贷款。银行一般是不能直接放贷给这样的企业的,因为受到风险控制或行政命令的限制。
银行在争抢购买“理财产品”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而这些产品其实相当于高息的银行“存款”。为了获得更高的回报,银行必须把资金转移到非银行机构,因为非银行机构的放贷限制更少。这就是券商卷入的环节。
根据知情人士的消息,在管理信托资金上,券商扮演着被动消极的角色。银行会给券商设置严格的投资命令,作为回报,银行也会支付一定的费用,但费用很低,最低只有一个基点。
熟悉券商的人士表示,他们会利用这些信托资金进行两类投资。第一,他们会向银行购买未贴现票据(undiscounted bills),这样就能令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提供更多的放贷空间。第二,他们会投资信托产品,作为银行和信托公司之间的中间人。
然而,券商的角色存在明显的风险。未贴现票据是通过企业的应收账款担保的,所以券商其实是通过“后门渠道”给不能收回货款的企业提供融资。此外,因为券商业加入了银行到信托公司的这条信贷链,那么如果发生违约,究竟链条上的哪个环节该承担最终责任将变得更为复杂了。
券商在影子银行系统中的“崛起”速度是非常快的,同时也引起了担忧。然而,从绝对值看来,券商的信托资金只占全部银行资产的1.6%。
一个维护券商的分析师表示:“如果你希望发展一个更为复杂的资本市场,而这个市场银行的地位应该是大幅下降的,那么你就应该让‘事情’在银行部门以外发展。券商卷入影子银行的这件事情应该给予重视,但还没到需要警惕的时候。”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