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已进入真正的低龄化留学时代,过去我们把十七、十八岁赴美读本科的高中生定义为小留学生,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十三岁至十六岁的未成年人选择赴美读初中、高中,甚至有家长打算让孩子赴美读小学。
中国小留学生赴美读私立中学始于1872年,留学之父容闳经清政府同意选派了120名留美幼童分四批到美国读中学,而一百三十多年以后的2005年,中国大陆持有F-1签证赴美读私立中学的人数却只有65人,但到了2010年竟翻了100倍达到6725人。虽然当下中国家长越来越关注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但不是所有的青少年都适合在这么小的年龄走出国门读初中、高中。就赴美读中学这样一个低龄留学方案,中国家长仍存在四大误区:
误区一:应试型英语学习策略为主导,忽视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
很多家长认为只要考好TOEFL和SSAT就可以让孩子申请到顶尖中学,孩子就可以轻松地应对美国中学的学习。到新东方学习英语的意义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寻求一些应试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从而通过其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提升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良好的英语水平和运用能力是赴美读中学的首要前提。
2012年6月30日,SLEP考试将全面停止使用,取而代之的是ETS新推出的TOEFLJUNIOR(初中版托福),这项考试的发展趋势不再仅仅是一项应试型测试,而是评估英语为非母语国家的青少年听、说、读、写能力的一项综合测评。中国学生可以能通过参加TOEFLJUNIOR,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听、说、读、写水平相当于美国中学几年级学生的水平,并且知晓自己可以阅读哪类英文书籍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资料。
美国中学的申请是区别于本科和研究生申请的。美国排名前二十的大学才有面试,但是98%的美国私立中学都有面试环节,过去私立中学面试大都是电话面试,现在则以视频面试、校友面试等为主。尽管申请者获得了TOEFL和SSAT高分,但并不意味着其就有能力获得美国中学的录取。
在申请过程中,申请者除了向学校提供优异的语言成绩和在校成绩,还要在面试环节中用良好的英语展现自我的特色和优势,面试官会从申请者的兴趣、爱好、活动、素质、性格、知识面、家庭环境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考察。很多学生平时用中文可以侃侃而谈、滔滔不绝,谈老子,谈天文、谈地理、谈天下大事,但是变成用英文表达的时候却只能讲三四句话。
在申请阶段,学生用的主要是听、说能力,而在美国读书阶段学生遇到的难处主要是阅读和写作。不论学生的TOEFL和SSAT分数有多高,在全英文的环境里上课,在不同文化的国度里交朋友肯定都有一个适应周期。中国高中毕业生的词汇量大约在5000左右,但是想要听懂美国中学百分之八十的课程,词汇量至少在8000以上。美国的教学形式与中国完全不同,学生主要以自我阅读、自我分析、自我归纳、完成报告(REPORT)为主。这对于中国学生来讲是一个巨大挑战,美国学生一星期可以读完的书,中国学生可能要花上两到三个星期,并且要完成1000字以上的报告。可想而知,赴美读中学的学生在英语的需求上绝不仅仅是一个TOEFL和SSAT高分,而是如何提升英语的日常运用能力。
误区二:用SAT评定学校教学质量,注重排名
在咨询中,中国家长首先关注的就是排名,其次就是关注学校的SAT平均分。事实上,美国并没有对寄宿中学的官方排名。如果我们问美国中学录取主任,美国某一所中学的排名是多少,他们是不知道怎么回答的。现在中国家长看到的很多排名榜是中国大陆学者或者是香港、台湾学者按照SAT分数、AP课程数量、师生比例等编排的排名榜单。或许美国大学的排名对于中国学生的选校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美国中学阶段的教育讲究的是个性化和差异性,排名靠前的学校是好学校,但不一定是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
在走访美国私立中学时,一个最深的体会就是每所校园都独具特色,其教学理念、校园氛围等都大不相同。有一些学校注重体育,有一些学校注重艺术,有一些注重理工科等,找准了适合孩子的学校才是硬道理。中国家长应更多地从课程设置、校园活动等分析其特色是否与孩子的发展方向相吻合。如果孩子特别喜欢天文学,但是学校里不开设这门课,即便学校排名再高也不是适合的学校。如果孩子在中国练习了多年的花样游泳,不应因为追求一所排名高的学校而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这就与美国中学“扩展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的教育理念相违背。
此外,在选校时很多家长用SAT分数衡量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正确。美国没有SAT培训,所有本土高中生都是“裸考”状态,普遍分数自然不如中国学生高。在中国,如果一个学生的SAT分数在1800分左右,这样的成绩几乎申请不到前50的美国大学,但是在美国,如果一所中学的平均SAT分数在1800分以上,则说明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已经非常高,且申请难度较大。但是中国家长误认为平均分低于1800分的学校都是差校,这是不对的。我们以一所美国走读中学HammondSchool为举例,这是南卡最优秀的走读中学之一,全校一千多人,但只有两名中国学生。2010年全校SAT平均分是1795分,但是全校前三分之一的学生SAT平均分是2090。全校7%的毕业生成绩是A+,GPA是4.0/4.0,有21%的学生GPA是3.7-3.9,全校每年有二分之一的学生进入前50的大学。从这一组据我们不难看出,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是极高的。试想一下,如果您的孩子入读这样的美国中学,并且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持GPA>3.8,SAT分数>2000分,则意味着半只脚已经踏进了美国前30的大学。
误区三:唯名校论
中国家长在选校时往往会关注美国中学毕业生的去向,这是一个值得中国家长关注的点,但是有些家长偏执地认为没有进入哈佛、耶鲁的学生不是好学校,这个观念是不对的。美国中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质和社会生存能力等综合素质,并不以培养学生进入名校为荣。如果我们要从美国中学网站中毕业生去向的页面里找到入读哈佛、耶鲁的记录,可能你要花上两分钟浏览整个页面才会找到。但在中国,如果毕业生进入北大、清华,学校一定会把录取结果放在最显赫的位置昭告天下其优质的教育成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因为中国以学生进入北大、清华作为标杆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而美国则把教育的成功定义为一个学生在中学里读书是否快乐、是否有成长、是否积蓄力量、厚积簿发。
中国学生进入美国前50的中学,就是成功么?我们从以下A、B两个同学对比来看,中国家长看到A同学的案例之后肯定认为这个学生是最成功的,但是从我的工作经验来看,我认为B同学才是真的成功。
A同学是从北京某重点中学初三毕业后赴美入读美国TOP10寄宿中学,A同学的TOEFL分数是109分,SSAT百分比是90%,这个成绩在2007年时已经是非常优秀。A同学采取了一如既往的学习习惯,认真听课、挑灯夜读,凭借一份执着和努力,A同学在9、10年级是全A的成绩。10年级下半学期,A同学母亲飞到了美国,向所有的授课老师了解儿子的在校表现,初期母亲还觉得非常骄傲,认为儿子在脱离自己管控的情况下还能自觉学习是非常难得的。但是她回国后想一想老师的评价,除了学习用功(workhard)以外再没有其他赞美。A同学的学习压力非常大,每天晚上都学到凌晨一点半,他的母亲觉得自己的孩子进入了一个怪圈,甚至还不如在中国时有时间关注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大学的选择上,她不再替儿子做抉择,也不再迫使孩子一定要申请前十的美国大学。她意识到孩子在学校读书,除了成绩,还需要有朋友、有活动、有这个年纪应有的快乐和兴趣。而面对顶尖中学巨大的学习压力,很多孩子只能专注于学习,忽略自己其他方面的爱好和潜能。
B同学入读的福吉尼亚州的一所寄宿中学,算不上是美国的一流中学,但是在那里她却收获了一份难得的自信、快乐和认可。她在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读高一的时候是个乖巧的学生,但不是最优秀的学生。她觉得老师对她的关注度和喜欢程度并不高,自信心上受到打击,于是她决定到美国去读书。她到VES读书以后非常开心,全校都没有一个中国大陆学生,人以少为贵,她在学校里受关注的程度非常高,同时她也凭借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喜欢。人到了一个自信的平台会越发自信,学习的激情、活动的热情也会越发好。在VES她得到更多的快乐与自信,她以全年级第一的成绩考入了美国前30大学,并且用英文在美国出版了她人生的第一本书。虽然她的大学录取结果远不及A同学,但留学生活过得却是非常精彩,相信这段经历带给她的不是一纸文凭,而是一种阅历、一份体会、一种变革。
误区四:非东西海岸不去,寄宿中学一定好于走读中学
留学就像高考一样,也有“冷门”和“热门”之分。中国学生大都愿意以东北部和加州为主。一听到学校是在五大湖区,或是中西部,亦或是南部,中国家长和学生就会排斥。美国内陆版图上有五十个州,每一个州都有非常优质的教育资源。如果在选校时无法选择全美最顶尖的中学,则不防考虑一下选择某一个州的一流中学,并不一定非要跻身于麻省、纽约、加州等热门地区入读一所教学水平一般的学校。在波士顿读中学并不意味着就进入了哈佛,在加州读中学也不一定就可以进入斯坦福。美国大学的录取是有一定配比的,海外国际学生、境内国际学生、州外学生和州内学生都有不同的录取比例,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学生都有权利和机会申请美国大学。只不过,在目标大学所在的州读中学,被录取的概率会相对大一点。但是,热门地区除了优质的中学资源,人们更应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学生量大和申请难度高两大现实问题。像在加州,一些中学的国际学生比例已经高达45%,很多学校的中国学生量已经达到50人。而加州中国学生数量少的顶尖中学每年则只录取5-8人。
过去几年,在美国寄宿中学里的亚洲学生主要以韩国和日本孩子为主,而从2010年开始,中国学生量已经超过了韩国达到第一位。一所纽约的寄宿中学,全校109名学生,39人是中国学生,36人是韩国学生,美国学生仅有31人。虽然其在纽约,但这样的中学并不是理想之选。恰恰相反,由于美国走读中学是从近两年才刚刚开始关注中国市场,其在校的中国学生特别少,有些学校国际学生比例仅为3%-5%,中国学生仅有0-5人。因寄宿形式的差异,美国走读中学的纯英文环境要好于寄宿中学。下午放学后,学生就要回寄宿家庭生活,而美国寄宿家庭绝大部分都是美国本土家庭,学生必须逼迫自己讲英文才可以与寄宿家庭有良好的交流,并保持和睦的关系。而寄宿中学里的学生,在食堂里、在宿舍里,只要有机会见到中国学生,一定是在讲中文。在孩子性格相对开朗、外向,理解力和包容心较好,自我生活能力和自我处理问题能力较强的情况下,中国家长可以尝试考虑在走读中学里选择一些高层次的学校申请,这也算得上是不错的选择。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