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欢迎进入中国的私募股权游戏:你可以随时买入,但是永远都无法离开。
至少,对于在此前十年中私募股权繁荣时期大举买进的许多公司来说,情况似乎开始如此了。
本周,中国首创发布一份报告称,2000年,几乎从零开始,各家国际私募股权基金及本地的创业型私募股权公司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在2001年到2012年之间,完成近1万笔交易,总共价值2300亿美元(约合1.38万亿人民币)。中国首创是一家小型投资银行,总部位于中国南部城市深圳。
但是报告称,在这些交易中,约7500笔交易的资本仍然“未能撤出”。这意味着私募股权投资者还没有找到从其投资中获利退出的方法。
在西方,私募股权公司的获利途径是向某个行业的其他公司出售股权、出售股权给其他私募股权公司,或者从目标公司的分红中收回成本。而目标公司则可以通过新的借款提供这些红利。但是中国私募股权市场一直严重依赖一条常用的退出路线:首次公开发行(IPO)。
回头看,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坏选择。
去年夏天,北京对新上市公司亮起监管红灯。从那时起,等待申请在上海及深圳股市上市的公司已经增至近900家,其中许多家都拥有寻求撤出资金的私募股权投资者。
同时,美国股市投资者仍对中国的新发行项目兴趣寥寥,因为一系列的会计造假丑闻引发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简称SEC)的打击行动。这些丑闻最近还使得SEC与全球几大审计公司的中国子公司陷入对峙局面。
周四,在香港的一个行业论坛上,Paul Captial的执行董事胡可立(Lucian Wu)说,“在中国,一直以来的退出路径都是在美国市场进行IPO,但是现在,这条路似乎并不乐观。直到监管者改变主意,国内市场基本上是关闭的,目前,中国其实没有IPO市场。”目前,Paul Capital管理着60亿美元的资产。
退出很关键。因为私募股权的典型做法是,筹资进行固定时间段的投资,在中国常常是三到五年的相对短暂时间,然后就必须把钱还给投资者。因为缺乏退出机会,美国、欧洲及亚洲的养老基金、大学捐款基金及其他大的机构投资者在投入更多钱时,采取了更加谨慎的方式。
香港Squadron Captial的首席执行官、香港创业及私募投资协会执行委员会主席裴德威(David Pierce)在并购市场资讯有限公司(Mergermarket)及安永(Ernst & Young)组织的这次论坛上说,“对于能否在亚洲投入大量资金并使其产生回报,人们有着越来越多的怀疑。这里没有退出途径。”
他补充道,“机构投资者们有充分的理由继续投入更多资金,但他们现在更谨慎了。”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鉴于IPO市场不景气,所谓的二手交易,也就是两家私募股权公司之间出售资产,是从中国投资退出的一条可行途径。但是这些交易也会带来挑战,因为那些对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机构,可能和买方和卖方都有利益关联。
Paul Capital的胡可立说,对这些机构来说,二手交易就像用更高的价格在左右手之间交换东西。
对于中国的国内外私募股权公司来说,最终的结果是,没有轻易退出的方法。
香港瑞生国际律师事务所(Latham & Watkins)的合伙人蒂姆·加德纳(Tim Gardner)说,“如果你需要或想要在2013年退出,你需要更具创造力。因为除了一些例外情况,不会有走IPO途径的可能。即使可以走IPO途径,其价格也不会令人感兴趣。”加德纳的专业领域是私募股权和兼并收购。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