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主要城市不断涌现的地王,几乎成为央企之间的一场接力赛。
从2005年到如今几轮房地产调控起起伏伏,一直未能遏制住疯涨的房价,基本上是走出了一条“一边不断调控,一边房价持续上涨”的局面。房地产调控屡次无果而终的一个基本轨迹是,土地市场率先涌动,“地王”开始出现,然后房价上涨的市场预期开始形成,接着各种需求开始恐慌性入市,再接着房价开始上涨,最后房价暴涨、调控彻底失败。
从2011年初开始的这轮调控同样没有脱离这个轨迹。号称史上最为严厉的本轮调控,民众抱以较大期望,刚开始的2011年也确实见到一些效果,大多数百姓拍手称快,开发商忽悠的“房价只涨不跌”的所谓市场神话被打破,“房价只涨不跌”的市场预期被改变。
然而,进入2012年后,在地方政府、开发商、个别媒体和个别专家的共同做局绞杀下,调控政策被松懈,房价开始上涨,特别是后半年房价持续走高,一线城市呈现出同比、环比齐上涨的局面,本论调控已经流产一半。其轨迹仍然是从各地“地王”出现为转折点。
教训再次告诫我们,只要“地王”开始出现,房地产调控将面临挑战,预示着房价不久将会呈现出走高苗头。“地王”出现标志着,先知先觉的开发商们对市场有一个较为乐观的预期,这才敢于高价拿地。“地王”出现对市场的最大影响是,使得市场预期房价走高,然后,带动需求入市购买,最终推高房价,调控流产。
那么,谁是本轮“地王”频现的始作俑者呢?与前几次一样又是财大气粗的央企。据不完全统计,今年6月至12月26日,上海、广州、长沙、深圳、天津等全国主要城市的“地王”都被央企收入囊中,这些“地王”共计耗资251.36亿元,占全国“地王”总金额的六成以上。
下半年,保利、中海、中化方兴、招商四家央企在其拍地时共创造出10余块“地王”。据中原集团研究中心数据监测统计,9月至今,在20个重点监控城市中,央企拿地共计32块,涉及金额达365.37亿元人民币。
如果说“地王”搅局了本论调控,“地王”改变了市场预期,“地王”推高了房价的话,那么,其幕后黑手是央企。多年来,几轮楼市调控都最终毁在了央企手上。这个教训是沉痛和深刻的。那么,在史上最为严厉的调控政策下,央企哪来的胆量敢于频频出手拿“地王”呢?
财大气粗、资金充裕是央企拿“地王”的实力所在。在目前金融生态不佳情况下,央企是银行信贷资金、财政资金配置的宠儿。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在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情况下,央企贷款都是银行上门营销、送上门的,财政资金也频频给央企以补贴。央企主业生产资金严重过剩,甚至将过剩资金拆出获取高息收入,另一方面就是将大量资金用于买地、进行房地产开发。
经营效益约束性不强、信托责任全无是央企无论价格多高也敢于拿地的根本原因。在经营效益约束性不强,与自己业绩挂钩不强,造成损失亏损没有任何责任甚至找个借口还可向财政要补贴的情况下,无论“地价”多高都敢于购买。央企的这种不计后果、不讲成本的做法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这将无限度推高地价,进而推高房价。
对央企管理失之于宽,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是其敢于无视中央规定创造“地王”的另一个原因。2010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央企退出房地产行业的通知至今,名单中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78家央企退出者不足1/4。
公开资料统计显示,除了21家被允许继续从事房地产业务的央企外,只有不到20家央企通过剥离或者转让方式,完成了从房地产市场的退出。国务院央企退房令基本形同虚设,不执行退房令的央企安然无恙。许多央企在看到央企退房令不了了之后,加大了疯狂购地、创造“地王”、推高房价的决心。
实践再次证明,管不住央企在房地产市场兴风作浪,就管不住市场,就将导致房地产调控再次流产。希望尽快整肃央企在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搅局行为,坚决遏制央企创造“地王”行为,对已经创造出的“地王”要严格监督其开发、效益情况,与其主要负责人业绩严格挂钩考核,造成严重亏损的,要追究其责任。
希望中国国务院的央企退房令不能不了了之,应该坚定不移执行下去,没有退出房地产市场的,要勒令其坚决退出,以维护中央的权威性。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