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贵溪市11名幼童遇难的惨剧,刺痛了国人。对这次惨剧的分析,以及建设性的意见,诸多媒体尽到了公器之责,只是,一次又一次类似事件的发生,文字的无力也是许多呼吁者相同的痛感。事实上,不单农村的幼儿教育存在因资源分配的不均而导致的劣质化,在文化设施、医疗卫生、交通、通讯、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农村都处在劣质化的边缘。贵溪11名幼童遇难的惨剧,只是一个观察农村教育劣质化的黑色切口。
农村的劣质化,体现在农民劣质化生存状态上。先说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虽然自2003年开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新农合制度建设也取得相应成绩,覆盖面不断扩大。但“看病难、看病贵”在农村有着更艰难的困境描述:交通的不便、基层医疗设施和人员的缺失,“看病难”对农民而言不止是生命在看病时间上的挣扎;“吃五谷生百病”的谚语也不会避开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民,于他们而言,“看病贵”更似一个“人财两空”的先期预告。
交通更是制约农村发展而使农村劣质化的重要成因。不少地方的农村公路坑坑洼洼,缺少维护与维修,不仅给车辆通行造成困难,而且也存在安全隐患。桥梁更是问题多多,这从媒体的报道中就可见一斑。
水利这个农业的命脉,一样也气息奄奄。不少地方,真正起作用的是功能已经严重退化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的库塘堰坝。靠天吃饭,还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无奈写照。
农村的环保,更是一个彻底被人遗忘的问题。且不说农民因相关教育缺失而淡漠环保,土地因化肥使用过多的板结化、农药的超剂量使用让农作物残留超标成为普遍现象。河道里,污水与白色垃圾混杂,院落边,不易降解和有毒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青山绿水农家院,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一种回忆。
文化教育的滞后、经济力量的薄弱和基础设施的欠缺与破碎,使得农村已经呈现严重的空洞化。中国经营报在去年11月的报道里说:我国的自然村十年间由360万个,锐减到只剩270万个。这意味着,每一天中国都有80个到100个村庄消失。“两个人的村庄”、“一个人的村庄”不时见诸报端,“故乡在沦陷”与“回不去的故乡”早就不是文学的哀叹,而是触目惊心的现实写照。而这一切,因为缺乏在公共舆论的影响力,农村的劣质化和农民的劣质化生存并没有进入公众的视线。
关于三农有多重要,已无需笔者赘述。在这里,不想说城乡二元化的痼疾已经溃疡,那些被描述为美好与诗意所在的故乡,精神与物质上的贫困足以令人惊心。而上述状况也并不是单一的存在,农村的劣质化,时不时以最令人心痛的状态呈现。(1月6日燕赵都市报)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