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邓丽君(三)
七、中国情结
邓丽君热爱歌唱,源于热爱祖国。她说:“有时候唱着唱着,我会觉得好像不是在唱歌,而是在倾诉古老、庄严、而且多情的中国。”她希望,“让一千万平方公里秋海棠上的繁华,与五千年文化的晶晶宝玉,藉著歌声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她希望,“在歌声中,让我们的子孙永远不要忘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快乐、悲伤和光荣。”
邓丽君唱过许多岛国情歌,一点也没有岛民的狭窄心态。她胸怀大陆,关心大陆的未来。在两岸尖锐对立的年代,她以绵绵的柔情,介入冰冷的政治现实;她的歌是交流的桥梁,是沟通的润滑剂,拉近了同胞之间的心理距离。她率先推动了海峡两岸流行文化的统一。她创造了历史。
大陆是邓丽君的祖籍之地,父母之邦。她虽然在台湾出生,但一向自称河北人。她关心同胞的苦难,曾为“爱心献华东”赈灾筹款,登台献唱。她想在内地办一所学校,让穷家女孩免费就读。她想为祖国培养一批流行音乐人才。她想尽情游览华夏的壮丽河山。她想终老在有园林之美的苏州。她还想多做慈善事业……她还想……她的人生规划之中,有太多的梦想,都和大陆有关。
可惜,天不从人愿。横死的无辜的生命,飞溅的青春的血,令她常常流泪,令她一再止步于大陆边缘,甚至连呆在香港都会午夜惊魂。
然而,即使在情绪最低沉的日子,那与生俱来的信念依旧坚定。她说:我是中国人。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我流浪到哪里,在哪里生活,我都是一个中国人。中国的未来将走向何方,我十分担心。我深爱自由,我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享有自由。所以,当自由受到威胁时,我真的真的很伤心。终有一天会雨过天晴,我对此深信不疑。
洗尽铅华,退隐江湖,邓丽君爱国之心依然。她不忘自己的历史责任,要把人生的重点放在:“为了中国的和平自由而努力”。爱国艺人,这是历史对邓丽君的盖棺定论。质朴而崇高。
八、盈虚圆缺
人生有得必有失,不可能样样完美,衡量事物的成败,只能看值与不值。纵观邓丽君的人生轨迹,确有不少缺憾;诸如:年幼失学,未婚,早逝,没来过大陆。但每一个缺憾,都有非常丰盈的补偿。有人称誉邓丽君的声音,是被上帝吻过的;上帝也的确宠爱她,如果关掉一扇窗,总是又打开一扇门,让她走向锦绣前程。
年幼失学固然遗憾,但也让邓丽君多了十年的歌唱生涯;她只活到42岁,这十年对她至关重要。俗话说得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按部就班,先唸完书,再投身歌坛,历史的舞台瞬息万变,错过了,任你是天才也无奈。现在这样子,反而给世人树立了一个励志的榜样:邓丽君虽然学历不高,但能自强不息,奋斗成功!
邓自己唯一承认的一段情,本该1982年3月完婚,佳期在即,节外生枝,她为了尊严,毅然退婚。爱的挫折,情的创伤,催生出千古绝唱《淡淡幽情》;刻骨铭心的体验,大大丰富了歌者的内涵,使她对古诗词的诠释,能探幽入微,渐臻化境。
情场失意,歌坛得意,邓丽君由此进入黄金时期。她接连举办了——
香港新伊馆个人演唱会,
美国拉斯维加斯凯撒皇宫个人演唱会,
香港红勘体育馆个人演唱会,
东南亚巡回演唱会,
台北中华体育馆演唱会,
东京NHK演唱会。
她在日本歌坛取得三连冠。
她还三次入选日本的顶级盛会:红白歌唱大赛。她在全球收获了数十亿个掌声。风风火火,灿烂辉煌,攀上了事业的巅峰!
而今回头看,如果,邓丽君接受了那些苛刻的条件,且不说屈辱性的婚姻能否带来幸福,她首先就得终结天才的歌唱;那等于要抹掉她生命中最华彩的乐章,她的成就必将大大缩水,留给世人的只是半截子的辉煌。那样的邓丽君,还会是全球华人歌坛最大的一颗星吗?还会是亿万歌迷心中永远的情人吗?
集亿万宠爱于一身,邓丽君竟不辞而别,猝死泰国。谁也没有想到!噩耗传到大陆,很多人哭了;当然,更多的人是难过和惋惜,流露的都是内心的真情。凡听过她的歌的,莫不如此。
年纪还轻,就匆匆画下人生的句号。是天妒英才?是上苍厚爱?唉,这事儿还真不好说哩。若按平常心,每个人都只能活一次,太早离场当然坏事。但既然尘世留不住她,也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有道是,自古美女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邓丽君的事业已至巅峰,及时离去,给后人留下的是靓丽的背影。而桑榆暮景,总是和残花败柳、老态龙钟扯在一起。何况她是个爱美的女子,从不愿以不良的状态示人。也许上天有意成全她。
多亏高科技,帮我们留住了“邓丽君”。
历史悠久的中国,也曾产生过杰出的歌手——唐朝有许和子,歌声“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两千多年前的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更成千古佳话。可惜都只是虚无缥缈的传说,有想像空间,却无法印证。很幸运,邓丽君则没有这种遗憾。
感谢科技的进步,让她留下了大量的音像资料,成为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使后人非但能一睹芳容,领略其鲜活的舞台风采,且永远有机会,欣赏她的天籁之音。斯人虽已远去,歌在,生命之树长青。
没有来过大陆,没有为内地同胞开过演唱会,是她最大的遗憾。也是内地同胞永远的遗憾。这双重的遗憾,能使人产生一种奇特的热情,每有相关的评选,就想把她推上排行榜的前列。邓丽君倘若有知,应可含笑九泉。她的歌没有白唱,她的泪没有白流;大陆人从未忘记她。
简言之,正是邓丽君一生的种种缺憾,造就了她的终极大圆满。她失去的只是短暂的,得到的却是永恒。如果她事事如意,过得波澜不惊——那她就不是今天这个让人怜爱,让人敬重,让人永远怀念的邓丽君。她的世俗人生,也不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故事。更不会成为千古传奇。
九、展望未来
一朵人类的奇葩,偶然的,开在中华民族的园地里。她的清雅迷人的芬芳,曾经给亿万同胞带来慰藉和温暖。
在那个肃杀的政治寒冬,邓丽君与时代擦出了耀眼的火花,不仅照亮了套在僵硬模式里的大陆河山,也照亮了那一时段中国历史的天空。
大陆人喜欢邓丽君,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理由——有的喜欢她的歌唱,有的喜欢她的人格,有的喜欢她的形象……但都已超越了意识形态对立的泥沼,超越了现实中政治歧见的篱墙,更超越了族群、性别和年龄,而进入真善美的价值共同体。
邓丽君是歌唱家,但她垂范后世的,除了歌唱得好,还有泪流得多。——她的泪使她超凡入圣,大放异彩。因为,那曾经频频奔涌而出的是天使之泪;泪水里,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崇高的悲悯精神!她的眼泪,已经让活在当代的中国人,感怀至深;她的眼泪,还将让遥远未来的中国人,肃然起敬。这肯定是她自己没有想到的啊!
历史的场景不可复制,邓丽君现象注定是空前绝后的。这样的文化人物,其故居值得保存,按理应无疑义;怎奈拥有者不懂得珍惜,才短短几年,竟卖光她生前的住宅。闻者都摇头叹息。尤其位于香港的别墅,如今已夷为平地,更是铸成千古大错。——任何理由都不足以为之开脱。
香港靠近大陆,来去也方便。而现在只能看到——虔诚的内地歌迷,朝圣般去遗址献花流泪,真叫人不是滋味。我们仿佛常常听到,邓丽君在冥冥之中,向这个世界发出的追问:我的房子呢?我的房子呢?
海峡两岸开放旅游后,邓在内地的超高人气,给台湾带来巨大的商机,相关人员又在张罗,异地仿建她的香港故居。毁弃有文物价值的真迹,却弄个假古董招揽观光客。究竟是聪明过头,还是愚蠢透顶?
广受非议的,还有——近年,大陆民间自发开展了各种纪念邓丽君的文化活动,规模有大有小,层次有高有低,但都体现了大陆人对邓丽君的热情。这本是好事,却在邓家与主办方之间,引爆对簿公堂的危机。究其深层的原因,竟都有钱的影子。利令智昏。这到底是爱护邓丽君,还是伤害邓丽君?
邓丽君属于全人类,纪念她的文化活动,不需要任何人授权。将其据为己有,垄断经营,决非明智之举;那只会玷污逝者的清誉,那只会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更何况,格局太小,你也做不好。如同遥对天上的月亮,距离能产生奇特的美感。
邓丽君在港台、日本和东南亚,只是人间秀场的偶像;而在中国大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她早已是超拔于红尘之上的圣女。如果把圣女当成摇钱树,让她沾满铜臭气,无论谁,都会遭人憎恨的。不要只顾自己的眼前小利,而损害邓丽君的长远大利。
情义无价,希望邓的家人,在处理相关问题时,能有前瞻性的思维;应该登高望远,把目光放到百年千年之后。只要有利于宣传邓丽君,有利于保持社会对她的关注,均应乐观其成。不要用细节去苛求人家。任何事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完美,看问题一定要从大处着眼。别让邓丽君的在天之灵蒙羞。别让热爱她的大陆人失望。
作为走遍世界的歌者,邓丽君对故国山河魂牵梦绕,尽管终其一生,并未踏上这片土地,但她的凄美动人的故事,却已进入中国的历史。她的歌声她的泪,她的辉煌她的梦,都已成为民族血肉的一部分。中国的音乐史,文化史,乃至社会生活史,都会有她的倩影。
前人说,凡有井水处,就有人唱柳永的词。如今又添了一段佳话——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她在世界乐坛,自然也占有重要的一席,她还是迄今为止,华人歌手里最大的赢家,她赢得了生前身后名。
历史无情也有情。冰冷的历史,对邓丽君展现了温暖的一面:慷慨地把她送进伟大歌手的殿堂。历尽波折,终得正果。
她是中华民族的永远的骄傲。
香消玉殒,魂归天国,尘世间已经没有邓丽君;大陆人与她无缘相逢,想念她,也就理所当然。——而想念,是美的自由延伸与再创造,使美的意境有无限的可能性。因此,逝去的邓丽君,仍然活在许多大陆人的心灵里。
世俗偶像可以风光一时,无法躲过腐朽的结局,只有活在民族的记忆里,才能超越时空,获得永生。我相信若干年后,大陆人会推动设立一项流行歌曲最高奖,尊重历史,以邓丽君的名字命名,纪念这位浪迹天涯的孤独的中国女儿。至于何时能实现,则要看大陆的民主化进程;也许很快,也许还要很久,但结果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时间一千年会过去,我们无法预知一千年后,人的审美趣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但只要人类还有亲情、爱情和友情,邓丽君用心诠释的歌唱,就有存在的空间。只要人类的精神追求里,还有真善美,邓丽君身上所呈现的人性的光辉,就值得推崇。
大陆人对她的欣赏和怀念,必如一股永不枯竭的清泉,在现阶段的热闹退潮之后,细细长长地流向未来……
十、尾声:人与自由
台湾的词坛泰斗庄奴说:邓丽君之前,没有邓丽君;邓丽君之后,也不会再有邓丽君。香港的词坛怪杰黄霑说:邓丽君的声音,一百年都不会出一个,难怪内地人那么喜欢她。
两位词人悲观的结论,好像需要验证似的——2010年1月,内地有民间机构开展了一场大型活动,寻找邓丽君的传人。
这项活动面向全球,希望能找到在声音和扮相举止上,像邓丽君的人。历时数月,参赛选手据说有二十万之多。赛前有专家颇为乐观,相信在十几亿华人里,能找到邓丽君第二。结果大跌眼镜。夺得前三名的,竟没有一个是符合预期的。声线接近的,舞台形象落差大;扮相举止接近的,嗓音又不像。令你不能不感叹:邓丽君确是独一无二的绝代才人。
华人的主体在大陆,大陆有这么多的人口,为什么就找不到类似的人才呢?众所周知,人才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人才的养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需要天赋的条件,和自然环境也有关,但最关键的还是人文环境。必须有自由。
自由是造就一流人才的前提,成功的秘诀就在自由。思想自由,言论自由,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说到底,就是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自由是一切创新型思考和实践的原动力。而我们缺的正是自由。
重温一下钱学森之问,感受一下民族之痛吧: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许多专家给过许多答案,但都是隔靴搔痒;没有,或不敢触及最根本的制度上的原因。也就是没有自由的问题。
专家们如果不是滥竽充数,应该心知肚明:没有自由便没有想像力,便没有开拓精神,更没有理性的反思和特立独行。也因此而没有让世界惊艳的非凡的贡献。即令大陆有众多的人口,壮丽的河山,也无法脱离这个规律。
人才是自由的花朵,自由度愈高愈容易开放。
以邓丽君为例,假如她生活在大陆,能成为超级巨星吗?答案不言而喻。首先,她的家庭出身已让她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再以她的年龄推算,进小学时恰逢饥饿的岁月;即便侥幸不饿死,熬到小学毕业,文革又来了。虚度过十年,还能成什么才?就算让她唱歌,唱的也是鼓吹阶级斗争的红歌。以她那种甜柔温软的声线,能让她上台表演吗?更别说放她出国自由发展了。在窒息人的僵硬的框子里,任何潜在的天才都会被湮灭。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有自由才有探索的空间,才有求真的精神,公平的竞争;否则,只会助长投机取巧、藏奸耍滑的社会风气,人与人之间也没有真诚,只会说大话、假话、空话。即使在爱国这样严肃的议题上也是如此。
现在人总喜欢拿“爱国”做题目,说事,“爱国”,在今天不但是一种政治工具,也是一块遮羞布,当然,还是时髦的玩偶。上面喜欢用“爱国”来忽悠下面,下面也喜欢用“爱国”去忽悠上面。
记得若干年前,北大有位女生,面斥来访的美国总统,她否定美国的核心价值观,立马被捧为爱国楷模,出尽风头。可没过多久,她不但跑美国去,还嫁给美国的白人,还生个美国的混血儿。她的行径遭到网友们的痛斥,其中不乏辛辣的评论,印象中最深刻的是讥讽她:“上面的嘴献给中国,下面的嘴献给美国。”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很低俗,也很精彩。
问题的可怕还在于,这类嘴上说爱国,心里并不爱的例子,可以举出一大堆。表面上看,是他们个人的品质问题。但如果往深处想,社会应负主要的责任。活生生的事实,使你不能不反思——究竟是什么样的园丁,什么样的土壤和养料,才会培育出这样的活宝?如果中国盛产的都是这种鸟蛋,再过一百年,也休想完成民主转型。
曾经有个科学家,本来默默无闻,却因为一句话而暴得大名,那是他斥责不满社会现实者:“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似乎是做出回应似的,越来越多有能耐的人,纷纷向境外移民;移民到政治民主、法制健全和经济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因为他们想活得更有尊严,更有安全感。没有条件移民的,也要设法出境产子,以便为下一代取得外籍。做父母的说得很坦率:“要让孩子换个活法。”
很显然,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他们的眼里——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祖国。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家乡。因为有自由的地方才有公平正义,有公平正义才有尊严和幸福。
价值认同影响了他们对家国的认同。由此可见,自由也是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不是靠人身限制、思想监控和言论审查所能得到的。
我们应不应该想一想,问一问——为什么,号称盛世的中国,留不住自己的儿女?为什么,会使人丧失信心,弃她而去?身为炎黄子孙,祖先之国,谁人不爱?!
对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来说,更是别无选择,他们只能在大陆本土生老病死,因为他们没有选择的能力。所以,与那些有本事远赴天涯的人相比,他们与自己的栖身之地休戚与共,没有理由不热爱。但这个国的统治者,是不是也热爱他们呢?
比如建政前,关于自由民主,曾经有过庄严的承诺,都多少年了,为什么,连一张有意义的选票也不肯兑现?让整个文明世界讥笑我们。所以,你若问到对执政当局爱不爱,情况就变得复杂了,给我的感觉是——如果你让人觉得可爱,谁会不爱你呢?如果你让人觉得不可爱,谁又会真心爱你呢?
一百年前,先辈前仆后继,惨烈牺牲——不就是要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均富的幸福家园,不就是为了让中国人活得像人,而不是像奴隶。一百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在专制的泥沼里挣扎,仿佛还没有走出中世纪。
问题是出在我们自己。百年来,国家的走向总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大家都在前进时,我们却裹足不前,还常常找出种种理由向后倒退。甚至步入歧途。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会这样?
在世界历史上,我们这个民族曾经先进过,后来又大大落后了。如今,国家的经济已融入了文明世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在其他方面也跟上世界潮流?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毕竟已进入地球村时代,互联网使信息流通变得无法遏止,各种生活方式也在比较中见出优劣。相形之下,垄断真理的愚民政治更显得愚不可及。这就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人生苦短,就个体而言,迟早都要离去。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作为地球家园的短暂过客,掌权的应该好生思量,你究竟想给历史留下什么样的遗产?
期盼高高在上者,能在有限的时空里,做有远见的政治家,用前瞻性的眼光关注现实的问题,并妥善解决之。不要去粉饰和合理化我们社会的落后现象。利民利国的事,即使千难万难,也该放手一搏。长江巨河总是要流向大海,聪明人绝不会抱残守缺,而错过创造历史的机会。
无论还得经过多少艰难曲折,还得付出多少血泪牺牲,大陆地区终究要与时俱进,拥抱普世文明。为了让这一天早点到来,中华儿女应该高举起自由的火把,照亮祖国的前程。(完)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