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的安安有过敏体质,最近半年动不动就鼻塞、流鼻水、全身起红疹,孩子痒到抓破皮流血,吃了西药后没有改善,爸、妈心里焦急,烦恼著是否要带孩子去看中医。
台湾人最常因为骨骼肌肉的问题例如腰酸背痛而找中医诊治。其实,中医治疗的疾病范围不仅于此。
中医也可治疑难杂症,“以往中医看的病甚至多达15种科别,”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林森中医院区院长郑振鸿强调,虽然中医基本上不分科别,但对于治疗各种疾病有 它的强项,除了内、妇、儿科外,中医也有眼科、耳鼻喉科、针灸科、伤科等。像是视网膜剥离、结膜炎、声音沙哑等,都能借助中医来改善。
比较特别的是中医的伤科和外科。伤科是指“由外形诸于内”,因外伤或身体结构性改变,导致身体出状况,如骨骼、肌肉长期错位造成的头痛、胸闷等,透过伤科手法矫正骨骼、肌肉,就能改善老毛病。
外科则是指“由内形诸于外”因内部的五脏六腑失调,造成皮肤出现“病征”─如皮肤发痒、长疹或脓?等皮肤问题,中医治法多元,有外擦用的生肌散、青黛膏等,再配合内服中药调理,像是久治不愈的皮肤病或脓疮,效果不错。
★中医擅长治疗的病
目前中医对于下列疾病累积不少治疗经验:
1.感冒、发烧:中药的效果很快,通常一、两天就能改善不舒服的症状,中医师巫水生说。
2.自律神经问题:如大肠激躁症,中医的治疗效果不错,这份研究结果被刊登在1998年《美国医学期刊》上。
研究方法是将肠激躁症患者分成三组,一组吃同样的中药,另一种依体质给予不同中药,最后一组则是给安慰剂,结果发现,前两组病人的状况都比安慰剂效果好,且针对个人体质给药,治疗效果持续更久。
3.不孕:中、西医共治是全球治疗不孕的趋势。新近研究指出,针灸和中药可提升受孕率。2011年澳洲的研究显示,以中药调理治疗不孕四个月,比起吃西药或做人工受孕,成功受孕率提高3.5倍。
研究人员指出,中医长于精确掌握并分析月经周期变化,找出不孕的原因,并借由调整月经周期达到顺利排卵、怀孕目标。
在台湾,中、西医合作治疗不孕,也很常见。
“我们是公开合作,”本身是妇产科医师也是中医师,台北市立联合医院阳明院区中医部主任赖荣年说,这几年妇产科医师常会转诊不孕患者来看中医,双方共同讨论治疗计划,成效还不错。
他指出,中药能针对排卵药所造成生理的变化去平衡,减少严重的恶心、呕吐等副作用,让患者在治疗不孕时不会那么痛苦,也较能持续下去。
4.干燥症:像风湿病、红斑性狼疮(SLE)或更年期等造成全身性干涩、皮肤干痒,中医可用滋阴的药让身体恢复调节水分功能,不会再干巴巴,“约治疗2~3个月会好转,”郑振鸿说。
5.过敏性疾病:如气喘、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肤炎等,中医可让过敏症状获得较好的控制。
以过敏性鼻炎来说,吃中药可让鼻子畅通,而且不会有昏昏欲睡的副作用,“孩子比较能够专心读书,”郑振鸿说,有些成绩倒数的孩子并非不聪明或不用功,而是有过敏问题,调理好后,孩子的成绩跑到前几名,常让爸、妈吓一跳。
中、西医合作防治气喘,能减少患者住院和急诊次数。彰化基督教医院气喘防治中心结合中医部和胸腔科,除了一起控制患者症状,也教他们平时如何监测气喘,以及运用刮痧、穴位按摩肺经(手上的虎口的合谷穴),达到控制气喘效果,彰化基督教医院中医部主任罗纶谦指出。
6.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调理:目前中医仍尚无法根治糖尿病和高血压,但可缓解慢性病患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如糖尿病患的手麻脚麻,以提升生活品质。
“高血压、糖尿病一定要吃西药,不能随便停药,”行医近半世纪的中医师巫水生提到,但中药可控制血压、血糖,防治疾病继续恶化、减少并发症,如果控制得当,可以减少西药用量,但不可能完全停药。
7.妇科问题:如子宫内膜异位、巧克力囊肿或肌瘤等,中医可调理改善,但要配合西医追踪检查。
郑振鸿解释,中医很擅长“调经理带”─调理月经周期及处理分泌物问题,这也是治疗痛经、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的主要方法,但一定要配合追踪检查,如果肌瘤变得太大,就要考虑手术切除。
8.产后乳房堵塞发炎:产后妇女常见乳腺不通、发炎,硬得像石头一样,或严重胀痛无法哺喂母乳,中医可用泌乳或通乳方来做改善,保持乳腺畅通、减轻疼痛。
9.脑部和神经病变:如耳鸣、耳聋、视神经萎缩,以及中风后,可透过针灸改善状况。
擅长针灸的丘应生医师说,局部刺激可以改善气血循环,让“暂时当机”的生理功能回复原状,不过还是要配合生活上的调整,像是晚上11点以前入睡、少吃辛辣物等,才能达到效果。
★中医治病,注重全人思考
为什么中医有办法治疗这些难缠、看不好的病?
中、 西医看病各有所长,迥然不同的思考逻辑,提供疾病治疗的另种可能性。“中、西诊断方式不同,”长期研究中医诊断学的罗纶谦医师比喻说,像观察一棵大树,西 医很重视树木本身变化,从细胞学到微管束等结构,可不断切割、定格到最精细程度,但没办法处理不确定或看不到的东西。
中医是整体性的归纳整合,看的是大树所处周遭环境,包括泥土状态如何、这棵树在整片森林中占有的位置及气候变化对它的影响等,很注重动态平衡。
因此国医董延龄主张,中、西医根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哲学,无从比较谁好谁不好,需要彼此尊重,“把病治好,才是本事,”他说。
中医认为,疾病源自于人体小宇宙和大环境失衡,治病的关键在于,如何调理体质回复到平衡状况。
“我们看病考虑的是‘人’,不是症状,”中医师邓振华说,中医很强调“辨证论治”,也就是会依照体质及个别生理状况,给不同治疗方式。比如说同样的感冒、咳嗽,当女性碰上月经期间就不能开太过寒凉的药。
调补更是中医独有的治病关键。“尤其是补气药,”中华民国儿科医学荣誉理事长顾明津解释,中医很注重人体气血循环,尤其是气比血更重要,哪里阻塞或虚弱了,就会形成病机,补气药可以带动整体循环,让气血畅旺,“把人体的中古车变好车,”他形容。
像是有些小孩不耐爬山、爬楼梯,一爬就喘,中医诊治后发现是心气虚,吃点药调补,问题就解决了。
有些人感冒吃西药一、两个月没好,中医利用补元气方式,很快可让患者病情稳定;其他像是手术后,或是在做放疗、化疗的癌症病人,可以透过适当调补来提升免疫力。(林贞岑)
★哪些疾病,中医疗效差
中医并非能治百病,到目前为止,有些疾病单以中医来治疗,效果并不好,民众在选择就医前,最好审慎考虑。
1.癌症:目前西医的标靶药物很精准,效果不错,比起中医治癌药效不明,专家建议宜以西医治疗为主,手术后辅助中医治疗,可减少西药治疗副作用,降低癌症复发率。
2.中风:急救治疗也建议以西医治疗优先。
中风抢救分秒必争,“西医的溶栓药效果快,三小时内就可达到溶解血栓效果,”郑振鸿建议,但中医可在中风西医治疗稳定后,以介入辅助治疗,譬如在病房时就可给药和针灸,不但复原效果快,也会减轻肢体瘫痪情况。
3.肝炎和肾脏病:中医可以减轻肝炎状况,“但一定要配合抽血检查,”郑振鸿提醒说,肝炎的人用药要非常小心谨慎,更不能胡乱吃草药或来路不明的中药,通常在正确的中医师治疗下,肝炎指数“应该会持续下降,”他说,如治疗后肝炎指数上升,就要立即停止中药治疗,查明原因。
至于坊间传说吃中药可让萎缩的肾变好,不用去洗肾,中医师们也都直呼:“不可能!”
“萎缩的肾不可能会变正常啦!”巫水生医师一口驳斥了这项说法,他指出,在肾功能还未完全受损、濒临洗肾前,中医有机会延后须靠洗肾的时间点。
洗肾之后,中医的治疗可以减少相关并发症,延长存活率,或是减少洗肾次数,但不可能逆转成“不洗肾”,中医师邓振华说。
他曾治疗过一位濒临洗肾的小学老师,吃中药延缓了10年,最后才因一次重感冒急性感染肾脏,为了保命,不得不洗肾。
他建议肾脏病人看中医时可以给自己订个“底限”,比如说三个月,如中医治疗情况没恶化,通常可以继续治疗;但中间如果出现任何紧急状况要洗肾,也请先去做治疗,因为洗肾之后可以看中医,减少疲倦、心血管等病变,增强免疫力,延长存活率。
好医生会领你找到治病的路
总的来说,中西医各有特色,“只要能真正为病患谋福祉的就是最佳疗法,”免疫细胞生物学博士、长庚生技董事长杨定一在《真原医》书中肯定说。
他认为,中、西医整合会是必然趋势,这种包括了身、心、灵的医学,是最完整、先进的21世纪医学。
当西医发展到愈微小细节的范畴,“愈会认同中医的整体疗法是正确的,”杨定一说,而中医也会理解,运用先进的科学和仪器,可以帮忙解决更多健康问题。
最要紧的是,中医师应该做好“守门人”角色,为民众把关、指引正确治病之路。
“好医师会给病人指引明灯,”曾连任两届高雄县中医师公会理事长的中医师黄兰说,现代好医师要视野宽广,对中、西医有一定涉猎,才能凭著专业去判断、了解 病人实际状况,知道何时该用中医、何时该用西医,什么时候应该要转介,不会受限在单一学门里,“这才是真正以‘人’为主的医疗,”她说。
民众也不要随便相信号称有高价药可治癌的所谓中医师,为自己的健康负起责任。
(文章摘录自康健杂志163期,请参阅http://ad.cw.com.tw/ec/overseas/)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