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读过一些书的人都知道“打油诗”一般都是即兴之作,兼具幽默和讽刺意味。
那么今日我们就来说说“打油诗”的来源:
话说唐朝南阳有一个书生叫张打油。他生性幽默达观,虽然没有考上半个功名,却依然悠哉的整日闲逛。他非常喜欢民间文艺,尤其爱作即兴的顺口溜的诗。虽然这些没太多的可读性,可是也算是自得其乐。
话说一日,这位张打油先生在偶然走进一座新落成的县衙,面对着刚粉刷完的白墙,顿时来了灵感,于是乎,提笔在雪白的墙壁上留下大作一首:“六出九天雪飘飘,好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县太爷知道这件事之后,勃然大怒,责问他怎敢在县衙墙壁上肆意涂画?张打油答到:吟诗作文乃高雅之事,何需在乎区区一面墙壁!县太爷闻听,见此人口气不小,于是就出了以“安史之乱”为题目做一首诗,作不好就打他板子,作好就答应不惩罚他。
张打油闻听略作沉吟,便朗声吟道:“贼兵万里困南阳。”县太爷闻听暗觉语境不凡。只听他下句是:“也无救兵也无粮”此句已经失去原有的气势了。“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叫娘的叫娘”完全成了打趣的俏皮话了。在场的人全乐了,县太爷觉得虽然此诗不甚严谨,但也有几分意思。于是没有惩罚张打油,让他大摇大摆的到别处闲逛去了。
后来此事传开,张打油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人们也就把这种顺口溜式的诗,叫“打油诗”了。
古来人们都把容易犯傻的人称作“二百五”,那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据说有以下三种来源:
(一)
从前有一个书生,虽然经过多少年的寒窗苦读,最后只是考中了一个秀才。怀才不遇的他,无奈之下只好匆匆成家。成家之后,媳妇给他先后生了两个儿子。在他媳妇生老大的时候他还期望自己仕途能成功,于是给老大起名“成事”;等他媳妇生老二的时候,他有些心灰意冷,于是给老二起名“败事”。
过了几年,两个儿子都到了学认字的年龄,他整日的在家里教孩子识字读书。日子过得也挺有意思的。
一日他正在教两个孩子认字,中途有点事需要出去办一下。临走前,他告诉媳妇:老大要让他抄写三百字,老二抄写二百字。回来他检查。
过了一会儿,他回来了,他媳妇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二)
在古代的货币中十两银子算一锭,五百两算一封,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半封”和“半疯”谐音,有傻里傻气的意思。于是“二百五”后来就成了容易犯傻的人的代名词。
(三)
这个来历与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有关,当时苏秦特别有名也树敌甚多。后来苏秦在齐国不明不白的被人暗杀了。齐王感念他是一名难得的人才,于是想出一个办法帮苏秦报仇:他把苏秦的头颅割下,挂在城门上示众三日,并发出榜文说,齐王早想除掉苏秦,只是没有机会,在此把苏秦头颅悬挂于此,为的是找出杀掉苏秦的刺客,然后重赏,加官进爵,并赏赐黄金千两。
后来果然有人揭榜,来领赏而且一来就是四个。齐王把他们叫过来说,你们四个一起来的,那谁是功臣,这千两黄金该赏给谁呀?岂料这四人异口同声说:刺杀苏秦的事情就是我们四个一起干的,请大王分给我们每个人黄金二百五十两。齐王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当即传令:把这四个“二百五”拖出去斩了!!
点击与作者交流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