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悄然走入衰退(图)
如果仅以是否实现预算盈余来判断政府成功与否,那么香港政府将获得最高分。
上周,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公布了年度预算案,该预算中推出了规模为800亿港元(合103亿美元)的惠民措施。香港在刚过去的这个财政年度实现了670亿港元的盈余。
不过,虽然政府的财政状况良好,但香港经济则不然。2011年第四季度,香港经济季度环比仅增长了0.3%,港府对2012年香港经济增长预期也仅仅是1%至3%之间。
虽然从经济学辞典中我们得知,可以用“滞涨”来描述高通胀和经济停滞不前的情形,但用这个词来形容当前香港的经济形势却不够准确。或许我们可以杜撰一个词──“滞盈”来形容经济增长停滞和财政盈余高涨的局面。至少看起来香港政府如今面临的正是这样一种状况。
考虑到香港坐拥中国南部沿海经济发展的全部优势,如此缓慢的增长数据尤其令人失望。而更让它难堪的是,据媒体报道,去年香港GDP可能最终不敌昔日规模较小的竞争者新加坡。
或许你会认为这些数据将给所有人敲响警钟。然而,尽管有关于香港经济将出现衰退性增长的预测,上周港府公布的所有预算内容基本上仍是对以前的重复:不过是又一轮的一次性退税以及电费和差饷补贴。
按照传统的财政管理要求,无疑是要提出,在经济萎靡到如此地步之际,应该实施永久减税刺激方案。这不仅会鼓励私营部门的投资和支出,还会展示出当局对未来抱有一定的信心。
然而实际上,香港并没有出台这样的刺激方案,这令人失望。相反,曾俊华在讲话中处处透露出对未来不确定前景的警告,提醒大家谨慎行事。香港政府坐拥6,621亿港元的财政储备,占该地GDP的比例高达35%,相当于港府22个月的开支。毫无疑问,如此强大的经济后盾足以让它应付任何“妖魔鬼怪”的出现。
这种安全至上的方法从目前看至少与港府反复发出的香港将在全球金融系统中遭遇危险的警告相一致。上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达沃斯年会上讨论欧洲债务危机时说,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害怕过。
一味强调负面影响所产生的问题是,如果人人都按照港府的指示行事,不仅仅是减税,生意和交易的达成也可能会拖后。顺便说一句,曾荫权2007年曾宣布在他任期内削减薪俸税标准税率至15%,同时还削减了利得税税率。
与此同时,在香港当地经济的两大支柱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有证据表明这两个行业已经开始陷入停滞。
在很多机构持观望态度、静观股市复苏能否持续之际,香港证券业则一直在饱受裁员之苦。上周,三星证券(Samsung Securities)决定关闭一半的香港业务,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韩国股票的销售上。
在其他地方,首次公开募股(IPO)市场的持续复苏将对避免很多投行缩减业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香港即将进行一些IPO,投资者的兴趣却依然低迷,尤其是散户投资者的兴趣。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由中国国有企业支持的加拿大石油开采商阳光油砂有限公司(Sunshine Oilsands Ltd.)宣布,已推迟规模7亿美元的IPO。此前,外界预计这桩IPO将是今年以来亚洲规模最大的IPO。
再看看房地产业。在房地产业,看起来也存在信心缺乏的问题。房屋价格和成交量均连连下滑。
据香港土地注册处(Land Registry)上周公布的数据,今年1月,房屋销售量同比减少56%,至3,507套,是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此外,尽管据中原地产(Centaline Property Agency)的数据,目前房价已较去年6月的高点下滑6%,未来房价仍可能有更大幅度的下滑。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分析师预测,2013年前香港房价可能下降25%。
鉴于目前投资需求对香港房地产市场的推动程度,如果出现一场外部投资冲击,金融和房地产业很有可能一起出现调整。
此外,可能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的是,这种情况过去曾经发生过。香港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后,股价和房价暴跌,造成多年的通货紧缩和政府收入不足。
尽管如此,如果人人都丧失了信心,根据最糟糕的预测投资和做生意,则可能造成内生性的低迷。
或许目前的预算受到现实的限制。现实情况是,新一届政府将在几个月后上台。外界的希望是,他们能够更好地为整体经济带来增长,而不止是使政府的税收收入增加。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