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曾经的那些风俗习惯日益远去(3)(williamhill官网 )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21-30

 2012-02-05 15: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二十一、北朝‧踏青

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红。踏青之俗早在汉代之前已经盛行,《晋书》载: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们出外踏青。到了唐代更为盛行。如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孟浩然有‘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诗句,可见当时踏青之风。宋代在清明时踏青,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即描述清明踏青春游情景。踏青日期南北不同:《月令广义》说蜀地正月初三踏青,闽粤在二月初二日,北方则到三月或四五月方可见青。

二十二、唐‧内宴冷餐

御赐冷食满宫楼,鱼龙彩旗四面稠。千官尽醉犹教坐;归来月上金殿头。唐张籍《寒食内宴》:‘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面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问来由。’所谓冷食,即已做成的熟食。据史料载,如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饼、馓子等。因在寒食节用,又称寒具。唐宫内的寒食内宴,可谓最早的冷餐大会。

二十三、宋‧担酒上坟

骑驴担酒祭祖坟,一路春光满眼新。道旁关扑掷得顺,竿挑利物好夸人。南宋杨万里有《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诗,当时上坟已由祭扫变为带食盒酒具到郊外踏青的活动;而路旁许多卖粉捏孩儿、象生果子等物的小贩用赌博形式吸引买主,这种赌博称为‘关扑’。

二十四、明‧斗百草

百花争艳满庭芳,莺歌燕舞女儿乡。不喜饮酒猜拳乐,闲将斗草过时光。明翟佑《四时宜忌》:‘《荆楚记》曰:三月三日,四民踏百草。时有斗百草之戏,亦祖此耳。’高启《斗草》诗:‘摘拾遍丛丛,铺茵曲槛东。众家谁得?胜独有并红。’

二十五、唐‧祭扫

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黄泉不知生人泪;暮雨萧萧惆怅归。《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按:传说介子推于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春暮,为不举火,谓之禁烟。唐王建《寒食行》:‘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垅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但看垅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在唐代寒食扫墓,后来与清明祭扫合为一事。《东京梦华录》:‘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

二十六、唐走马射箭

垂杨金堤翠幕连,健儿走马射堂前。国家尚武多才俊,方显干城诸英贤。孟浩然诗《上巳洛中寄王九迥》:‘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

二十七、五代‧荡秋千

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又为打球、秋千之戏。’注:《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战,以习轻戏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唐王建《秋千词》:‘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下来立足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旁人送上那足贵,终赌鸣珰斗自起。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析津志》云:‘辽俗最重清明,上自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乐。自前明以来,此风久革,不复有半仙之戏矣。’

二十八、清‧卖柳条

清明一霎又今朝,闻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娇。《齐民要术》:‘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梦粱录》:‘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后来妇女也将柳条戴在头上,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清诗人杨韫华有《山塘棹歌·插柳枝》:‘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至清明戴柳者,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今盖师其遗意也。’

二十九浴佛节

佛光普照遍长安,吃斋诵经建寺庵。居士男女多布施;为求来生结善缘。相传夏历四月初八日为释迦牟尼生日,佛寺常于此日诵经,以各香浸水灌洗释迦之太子诞生像;纪念佛之诞生,称为浴佛节。唐代佛教信仰极盛,长安善男信女多于此日施舍。此风迄宋明依然。《东京梦华录》:‘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禅院各有浴佛斋会,煎香药糖水相遗,名曰浴佛水。’《日下旧闻考》:‘京师僧人念佛号者,辄以豆记其数。至四月八日佛诞生之辰,煮豆微撒以盐,邀人于路请食之,以为结缘。今尚沿其旧也。’

三十、宋挂五彩线

榴花照眼艾蒿香,挂符门帘饮雄黄。粽角流苏悬彩穗,平安佑尔度端阳。《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周处《风土记》谓:‘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楝叶插头,五采系臂,谓为长命缕。’宋人余靖《端午日即事》诗:‘江上何人吊屈平,但闻风俗彩舟轻。空斋无事同儿戏,学系朱丝辟五兵。’所谓五兵:弓、矛、戟、剑、戈;代表战乱,系朱丝避之。后剪采为小虎,粘艾叶戴之镇邪恶。《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椹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

来源:网络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