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历史的涛声(代序)
前些日,几位朋友约我到一个半岛的最南端游玩,因为那里有两个大海的分界线。在门票上看,这两个大海真的算是“泾渭分明”,分界处一条白线一清二楚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我们到这里的时候,海雾出奇的大,根本看不清分界线,我只好到海边的礁石上独自坐在上面,领略一下那雷霆万钧的磅薄气势。后来,大海到了涨潮的时间,只见一浪高过一浪的海水怒吼着向岸边的礁石扑了过来,无数的水花溅到我的身上。
身上很多地方都被海水淋湿了,可是我依旧如一座雕像般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因为我在想:这巨大的海浪用这种雷霆万钧的夺人气势,在涨潮的时候直扑岸边,那些赭红色的礁石像一部部石化的书页般静卧在那里。一种不可驾驭的“动”,与这般万古的沉静相依相偎构成了一幅绝妙的景致。
那么反观中华民族的煌煌历史,不也是这样吗?多少生命与历史事件,在那滚滚的时间与机缘的潮流中,保持了生命的傲然本色,顺应时代和历史,给今天的人们开创了那万古不朽的篇章。
历史是流动的,但是历史的动力不会改变。就像海水总是按照它自己的规律有序的潮涨潮落,在阵阵的涛声中,彰显规律的无情。而那些在历史中涌动的“风流人物”,正因为他们要给今天的人类留下一段闪亮的胶片和坚实的足迹,所以才显得那么难能可贵。
那么,本系列就是通过对一些历史人物真实的经历,告诉人们,那些古往今来的大德与高士们有着怎样的经历,才能促成他们为后人奠定那段绚烂多彩的历史与文化呢?
说得再浅白一点就是:什么样的经历会让屈原用投江的方式,证明自己对国家、百姓的一片忠心呢?文天祥为何能做到“留取丹心”,卞和为何能做到即使双脚都被砍掉了,还能坚信那是一块玉且执意要献给君王?袁崇焕为何能如此的铁骨铮铮等等。
一个风流一时的人物,作出可以让无数后人敬仰的事情,不是头脑发热而做,是需要从小到大所受教育或某种机缘的奠定,而促使他能在那一生作出那么杰出、感人的事情,令后代敬佩。
这个系列就是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要把传统写“活”了,换句话说,就是让传统“活”起来,而非简简单单的成为一种说教或理念,使其成为一种有血有肉的生动历程,这才是我写这个系列的根本目的。这个系列也是《神传五千》传统文化大系列中的分支系列。
就让那两大海相遇时所发出的阵阵涛声伴我们走进历史,倾听那先人的脚步声吧……
是为序。
【点睛传统】端午话屈原
端午节到了,每逢此时,我们都会举行一些庆祝和纪念活动,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那么,我们在缅怀屈原那分对真理的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和对人生的态度(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及那种对民生的挂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时,我们都对这位伟大的诗人产生一种由衷的敬仰。
那么,今天我们就踏着屈原的足迹,去发掘什么样的缘由让屈原形成这种性格?这就是这个系列文章的主题。
屈原(约西元前339~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文学成就最著名的是〈离骚〉和〈九歌〉。除左徒外,屈原还曾担任过“三闾大夫” 一职。三闾即楚宗室昭、屈、景三姓聚居之所,三闾大夫应当就是春秋、战国以来晋、鲁等国的公族大夫,职务是管理宗族事务,教育贵族子弟,汉代的宗正与之相当。屈原之为三闾大夫,肩负着教育宗族胄子的重任。
一生坎坷
屈原的一生很坎坷,屈原起初很受怀王信任重用,怀王让他“造为宪令”,即主持国家政令的起草、宣布等事项。“ 宪令”涉及推行变法之事。可是,楚国的变法本来就不够彻底,政权主要掌握在贵族重臣手中,他们为了保持个人禄位而反对变法。
当时楚国朝廷中佞臣充斥,和屈原同列的有上官大夫。他心怀嫉妒,与屈原争宠,屈原起草宪令未定,上官大夫欲夺其稿,屈原不予,他就向怀王进谗言,说:“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怀王庸懦昏聩,不加辨明,就怒疏屈原。屈原的被疏远,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政治改革计划触犯了贵族利益,遭到旧贵族们的中伤打击。
楚怀王死后,长子顷襄王继位,命其弟子兰为令尹。昏庸的国君还是听信谗言,再度把他流放,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国家、宗族之事只能悲叹而已。
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屈原回楚国已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思想和创作
屈原学识渊博,他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传说,都很熟悉;对于春秋以来各大国的历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也很了解;而对楚国先王的创业史,尤为精熟。在这广阔的领域里,他总结了许多经世治平之理,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在屈原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他的政治理想主要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汤、后稷、文王以及齐桓、晋文和楚之三后等,热烈颂扬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宁戚、箕子、介子、比干、伯夷、叔齐、伍子胥及楚之子文等。
他还用对比的方法讲一些非圣之君如桀、纣、羿、寒浞、浇等。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藉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这些都是针对现实而发的。“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离骚〉),耿介,意即光明正大,是屈原对国君的最高要求。所谓贤臣,则以伊、傅、吕、宁为楷模,而不以贵胄为对象。
这就是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的意思,屈原在讲到贤臣时,往往用忠贞、忠诚、忠信这些语辞。屈原本人就是在忠君爱国的思想支配下,敢于坚持真理,不向邪恶势力低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古代贤臣“忠”的美德在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现。
屈原“美政”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中有很清晰的表述。他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反复谈到“民”的问题,“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离骚〉);“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九章.抽思〉)。
实际上,这是古代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引)思想的发展。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演绎忠君与爱民之精神
那么,今天我们就轻轻地揭开屈原的面纱,说一些屈原早年时期的几点经历,正因为有这些经历,才使屈原博学而具有不同凡响的外交才能,方能使他如此的忠于国家和爱护百姓。
在屈原小的时候,私塾的老师教他《论语》时有这么一段经历:老师让学生背诵《论语》,很多学生只是在背《论语》的内容,而不甚理解《论语》的内涵,或者根本不按照《论语》中对人的要求去做,只是照本宣科的背;而屈原却不然,他严格按照《论语》的中所说的去做、去实践。
一次几个小朋友在一起闲谈,聊起他们听说的事情,小屈原就说:“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子曰:‘修己以安人。’子曰:‘修己以敬。’”所以,从小屈原就把“君子”这个词理解得十分的透彻,才能在长大时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浪都能把百姓和君主放在心中。
当他年长一些时,有一次,他怀里揣着几个馒头出门到小河边玩耍,路上遇到一位讨饭的老人,长得鹤发童颜,只是衣服有些破烂,手里拿着一个要饭碗,拄着一只拐棍。
老人说︰“我已经好几日没有吃饭了,你给我一点吃的好吗?要热乎的!”屈原一听,吃的倒好弄,可是热乎的好像不是很好弄,因为这附近没有他所认识的人家。可是看到老人家诚恳的样子,他幼稚地想,我用手差不多就能把吃的焐热吧!
于是从怀里拿出馒头出来,掰开放在手里,开始焐,老人笑咪咪地看着他,也不出声。过了几个时辰,小屈原说:“老伯,馒头焐好了,给您。”老伯大笑:“你的小手焐不了太热的馒头,看我的。”说着他把馒头托在右手中,左手一指,只见那个馒头就冒出蒸汽来!老人把馒头让给屈原吃,他们从此成了好朋友。
后来老人告诉屈原,他叫清风子,在武当山出家,云游四海。因天下混乱,想找一位能治世之人整顿朝纲,善待黎民。因为天下分合自有定数,谁也无法改变,也许我所找的这个人会以不祥为终结,但是他会给人民留下万古不灭的记载……
屈原道:“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我愿为民与君一死,哪怕自沉于河水之间!清风子道长看到屈原小小年纪,竟有如此的雄才大略和广阔的胸襟,于是将很多的处世之道,兴国之策一一详细的告诉他。
最后清风子道长语重心长地说:“孩子,报国与爱民是儒家文化的基础,那么你今生就是要把这个演绎和诠释好,让后人真正的有样可寻。还有人要懂得自得其乐,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无论世道如何,你要‘独善其身’,为师没有别的送你,只有这把清风剑留给你吧!”
说完,清风子把清风剑拿了出来递给屈原,然后飘然而去。屈原哭着说:“恩师我们何时可以再会?”只听从空中传来清风子那浑厚的声音:“汨罗之间,仙界之巅,逍遥自在,安乐无边……”
崇高的品德万古流芳
什么叫“汨罗之间”屈原百思不得其解。到后来,屈原可说是历尽无数的人间魔难,心中那分对君主的忠、对黎民的爱,因无法施展,最终无奈地选择自沉于汨罗江之前夕,他才记起从前清风子所说的那句话的意思。
一切皆有定数,他长叹一声,投入那滚滚而淌的汨罗江水,用自己的生命给后人留下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见证。
当然,屈原最后的结局不仅到此为止,而是在他跳进江水的时候,已经看到他的恩师清风子在那里等着他。从此,他也真的在仙界上逍遥一阵子……这是后话,此处不必多提及。
那么,屈原自沉之后,中土的百姓真的记起他一生的文人精神,缅怀他那崇高的品格从而用一种节日来纪念他,他也成了黎民忠君与爱民的象征……
千年之后,今朝我们用一种极其谦恭的笔触,来还原一个真实的屈原时,心中的感动是由衷的,更是震撼的。让我们继承和发扬屈原那种忠君、爱民的精神,为了自己与周围的人,做好该做的一切吧!
最后用《论语》中的一句结尾:“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人、为友、为君、为事,皆同此理也!”
来源: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