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小心,教育也会“伤”人

 2011-06-18 19:56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

一、与教学混淆了的教育

在我们的观念中,所有的教师都被称为“教育者”,其实“教育”和“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那些通过催逼让一个孩子背熟了几首唐诗的人,以及通过机械的练习让学生熟悉了勾股定理的人,并不一定是教育者。只传递知识,而不能建立孩子对知识的热爱态度、不能让孩子在思维和人格上受益,这样的教学并不是教育。我们身边的教学工作者众多,而教育工作者实在是凤毛麟角。
进而言之,糟糕的教学工作者不仅不是教育工作者,而且是反教育者。我曾经给一个教育同行介绍蒙台索利的书,他看完后我问他怎么样,他说:挺受启发的,就是不太系统。我很惊讶他居然用“系统与否”来评论一本书。“就是不太系统”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十几年课堂教学灌输的观念———要完整,要有序,要纲举目张。如果这么说的话,那么《论语》也不够系统,可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本书能比《论语》影响更深远呢?

这位同行身后的“糟糕的教学者”已经破坏了他的思维结构,而且我相信,“形式大于实质”这样的遗毒还会被我这个同行一直传递下去。再比如说作文教育,写作的本质是内心的表达,倾听自己的心声,唤醒自己的感受应该是最首要的,然后才是去尝试表达,并通过练习、摸索、借鉴来提高自己的技能。而现在的作文教育恰恰相反———不引导孩子感受生活,不引导孩子体会各种感情,却直接把写作六要素、名言词汇等灌输给孩子。感觉是理智的先导,在孩子没有感受过文学的魅力、没有尝试过体会和表达以前,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对孩子而言只是一种负担,而不会对他们产生任何帮助和启发。所以,在高考作文中才会有四成的学生“父母发生了车祸”;所以学生才会写到妈妈就是自己生病如何被照顾,谈到老师就是“夜深了,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于是,“写作”这样一件最有意思的事情,变成了让大多数学生都头疼的事。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那些糟糕的语文老师本身就没有受到过文学的启蒙,连他们自己也不会写东西。这些糟糕的“教学者”破坏或者降低了孩子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一个人终生讨厌数学,仅仅是因为他连续遇到了几个糟糕的数学老师;一个人一辈子抵触写作文,仅仅是因为某个老师把语文变得味若嚼蜡,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由来已久。所以我要说,教育已经不是教育太久了。

二、教育“洁癖症”

教育和生活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教育就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什么样的生活就给了孩子什么样的教育。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的教育回避了太多的东西,有几个母亲跟女儿讲过自己当年的春心萌动?有几个父亲和自己的孩子探讨过克服过度自慰的经验呢?当自己去给别人送礼或者接受别人的非礼节性礼品时,有几个家长会给孩子一个客观的说明呢?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家长仿佛有“洁癖”,习惯在学生或者子女面前“严肃、正经”,这个不能讲,太不正经了,那个不能讲,太庸俗了,仿佛不如此就不是一个好的教育者。其实这种意识是我们的一个大包袱,我们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比孩子早来这个世界一段时间而已,我们和孩子都只是在这个天空下生活的人,没必要把自己抬得有多高。

我认为,只要是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情,我们就不应该回避;生活中必然遇到又经常出现的事情,我们就更应该深入地思考它们,从而给孩子合适的教育。假如我们不教育孩子,孩子就会从其他渠道去寻求答案,如果运气不够好,碰到了不良渠道,那后果就将是我们无法承受的。

无论是情感、性、还是自己人格上的阴暗面、自己不太光彩的经历,都可以讲给孩子听。不要担心自己在孩子心中会失去威信。袒露自己的阴暗面,袒露自己内心的隐秘,不仅不会让孩子看不起我们,相反会让孩子更加尊重我们,因为这体现了我们的勇气和真诚。即便我们有过失,孩子也会包容我们。最重要的是,孩子会从我们的经历中获得宝贵的经验,由此而比同龄人面临更少的危险,付出更少的“学费”。

“假正经”对孩子的危害远远大于“不正经”,因为孩子面对“不正经”未必就会效仿,但是“假正经”会让孩子感到自己被骗了,会让孩子认为世上没有“正经”可言。同样的说法也适用于“伪道德”。生活从来不是完美和单纯的,粉饰过的“生活”、扮演出来的“教育者”,只能带给孩子虚假的概念而不是理性的判断和权衡后的选择,而我们要的显然不是这个。

只有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一切暴露于众、且仍能保持自尊和自信的时候,他才有真正的自尊和自信。否则他就是表演。———马斯洛

三、教育“近视病”

长久以来,人们争相议论的永远是哪个孩子能够背诵多少首唐诗,而不是哪个孩子多么喜欢唐诗,尽管后者比前者更有意义;人们津津乐道的也总是哪个孩子考上了什么大学,而不是哪个孩子多么独立、多么有勇气,尽管后者可能比前者更加重要。

教育者最应该关注孩子的什么?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人们容易被最表面和最明显的东西吸引和迷惑,这种现象也许不只出现在教育领域,但是它在教育领域却最突出。我们关注的是孩子的分数、名次、考上了哪所学校,却忽略了那些对孩子的成长真正有深远意义的东西———学习的心态、学习的策略、对自我的认识、成长的心路历程等。当孩子在自己成长的路上遇到严重的困惑和挑战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往往并不在场,从背后传来的父母的声音是那么的单调和令人生厌:好好学习比什么都强!整天看你莫名其妙的,不知道你到底在想什么!

虽然孩子的内心深处非常渴望有一个亲切成熟的声音来安慰和鼓励他们,可是到了中学后,却没有几个孩子愿意跟父母说心里话。因为父母不理解他们,谈话常常是刚开个头就又被扯到学习上,被扯到“大道理”上了。孩子不说自己的心事,不是他们不愿意说,而是一次次的教训让他们没办法说!

教育者的关注太表面化、太片面化了。我们关注的所在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方向错了甚至是反了,我们的努力会有什么结果呢?这样一来,父母只能“吃力不讨好”,难道现实不是这样的吗?
关注应该关注的东西,是父母们必须做的事。

四、教育者的错位

家庭教育专家坐在高高的报告台上,家长坐在台下阴暗的灯光里;家长坐在椅子上,孩子则战战兢兢地站在旁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是军官和士兵、上级和下级。更为糟糕的是,人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如果作报告的人不吹嘘自己,很多人就会觉得他不可信。很多教育者不仅有固定的位置,而且有固定的腔调。他们在家长面前净说些空泛的大道理,看似很有学问,实际上对于家庭教育却起不到什么作用。
要正确地教育孩子,教育者首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教育者决不是“灵魂的工程师”,因为孩子有他们自己的灵魂;教育者充其量只是“园丁”。园丁的第一使命就是了解植物的本性和所处环境的特点,不强行修剪,而是因材而育,园丁的职责不是凭空创造花草,而是让植物的天性更好地发挥和展现。所以,与其说植物遵从园丁的想法生长,不如说园丁遵从植物的本性来对其加以培育。
教育者不应该是导师、领袖和上级,而应该是令人尊敬和信服的朋友,能通过一种合适的方式让受教育者接受必要的建议。教育者不应该站得比孩子更高,也不应该站在孩子的对面,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身旁,与孩子一路同行,只有跟孩子共同生活、把孩子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尊重和了解,我们才能发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而不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而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他本可以成为的那个人。

五、关于“大道理”

“别跟我讲大道理”、“净说些大道理”……得到这样的回答,就会被认为是在讲大道理,是教育失败的标志。事实上,人们并非讨厌听道理,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语点醒梦中人”、“话是开心锁”等,都说明了道理对人的启发和指导作用。为什么道理会成为“大道理”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认为,形成这个问题的原因,首先跟讲大道理的人的认识能力有关。大道理就是说不到点子上的大原则、大方向,为什么说不到点子上?是因为讲道理的人自己就不知道道理在哪儿。其次,与讲大道理的人是否信奉自己所说的有关,如果他自己都不信,那他就是用大道理来骗人。再者,与讲大道理的人是否言行一致有关,如果他说的连他自己都做不到或不愿努力去做,却还要去要求别人,那当然就只能产生“大道理”的效果了。     

来源:網文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