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是“六·四”22周年纪念日。而今年以来,中国当局显著加强了对维权人士及知识分子的压制。德国政界对此如何看待?如何平衡德国企业在华经济利益与中国的人权事业?德国之声就此电话专访了德国联邦议会人权事务委员会主席Tom Koenigs。
德国之声:六四22周年纪念日到了。许多维权人士仍被中国政府软禁,艺术家艾未未被拘捕已经两个月了。您如何看人权和这些事件的关系?
Koenigs:我很遗憾,中国政府在过去的22年历一直拒绝对当年的事件进行调查。相反,他们还监控、压制遇难者的家人和呼吁澄清真相的人,甚至将有些人投入监狱。自今年2月以来当局的管控更加严格。受到压制的人不仅包括艾未未、刘晓波,还有许多其他人,博客作者、维权人士、也包括天安门母亲。我听说,现在政府在和她们谈经济补偿的问题,但这是对受害者尊严的侮辱。因为她们要的并不是钱,而是真相。中国的人权状况很让人忧虑。
对于当局向天安门母亲提供赔偿的事,有人认为同之前的情况相比,这是个进步。您怎么看?
我并不把这看作进步。我看到的是,中国政府完全没有理解问题的根本所在,即受害者的尊严。他们没有被当做受害者,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承认过那场屠杀,没有做过调查,遇难者的家人一直无法得知,当时发生了什么,自己的亲人是怎么死的或失踪的。对他们来说,真相比赔偿更重要。如果真的要谈补偿,那不是一个钱的问题,而是一个尊严的问题。
让我们换个话题。德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十分密切,但我们看到的是本应发挥“以交流促转变”作用的经济界,其实感兴趣的只是经济利益。对此您怎么看?在经济利益和改善人权之间能找到平衡吗?
德国和中国之间有深厚的经济利益,这是相互的。但人们不能因此忽视有关人权的对话。我认为双方在公民社会层面的接触,大学生和学者的交流,以及所有向往民主的人士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人权事业来说,这比经济来往更重要。在独裁政权下,也可以有经济往来。但知识分子之间、民主机构间的交流、对话和思想的交流是关键和不可取代的,或许这能够给中国带来更多自由。
您作为联邦议院人权委员会的主席,会为此作些什么?
德国联邦议会人权事务委员会主席Tom Koenigs
当有人权活动人士在中国被捕获受到不公正待遇时,我们一再向中国驻德国大使提出抗议。我们还努力促进德中知识界的对话。我们也试图通过关注和传播有关信息对人权活动者提供支持。当然这很不够,我希望那些促进两国经济来往的人也能加强在后一领域的交流,因为自由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也必须多方寻求。我希望人们对人权问题的关注能超过对经济利益的关注。
您是否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该对德国经济界或其代表施加一些压力?
施加压力是很重要的,但压力必须能起到作用。至今我很少看到这方面的压力带来的效果。我认为德国政治家到中国访问时谈到人权问题是正确的,这会让那些身陷囹圄或受迫害的人不至于被遗忘,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同这些争取人权的人士及组织进行并保持接触,这是能够起到长期效果的。仅仅施加压力是很困难的,也很难起到作用。有效的是多层面的对话和接触。我的愿望是,在未来几年,天安门事件受害者的家人能得到一个公正的说法,他们的诉求能得到倾听,历史性的调查能确认谁应该为这一事件负责任。
Koenigs先生,感谢您接受德国之声的专访!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不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