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道尊严”到“钱道神圣”(图)
侧williamhill官网 教育事业的“辉煌”


大学生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尊师重道”,老百姓总是把有学问的人看成是最值得尊敬的人,而且中国人总是把“学问”与“道德” 、“人品”连在一起,认为文化层次高的人,品质也一定是应该高的,所以称之为“知书达理”。

“解放”前,中国人总把学校看成是最神圣的地方。在中小城市,市民在路过本县“最高学府”(一般是中学)时,走路也要轻些,行为也要文明一些,以示尊重。

讲到中国最了不起的人时,不是位到至尊的帝王,不是建立无比功勋的将相,而是“至圣先师”――孔子。历代皇帝也要对他祭拜,几乎稍微大一点的县城都有要求文武百官在此下马的文庙或孔庙。那么孔子是干什么的,他不就是个教师吗?他一生不就主要是靠教书生活的吗?

除了学问和人品以外,教师之所以受人尊敬是因为清廉,也就是付出多收入少,因而称学校为清水衙门。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日新月异”地在发展。根据近十年以上的统计,作为“产业”的“教育”也连续多年“荣获”中国十大高盈利企业之一,并在“十大”之中也还是名列前茅的。这就不得不使人赞叹得膛目结舌。

虽然中国经济近年来高速发展,政府收入也愈来愈高,可教育经费的支出百分比仍然是世界各国中很低的(约占2-3名以下),这就使“战斗”在“教育战线”的人士摘下清廉的帽子,各施奇招,收刮民财,此“学校” 、“学堂”也就变成“学店”了。学校与学生之间也就转化成了“商业关系”。这样也就撕破了莘莘学子与学校“温情脉脉”经久难忘的血肉关系,而成为赤裸裸的以金钱为基础的店主与顾客之间的商业关系。“交钱就是客,过后不思量”。

早在八十年代初,中、小学就开始有“赞助费”之说。如在北京想进入重点学校,但分数又不够,就可以用钱来补分。听说当时进石景山小学,赞助费高达12万元,一般市区一级的重点学校也要7-8万左右的“赞助费”。而当时一个毕业多年的大学生一月连奖金在内收入也不过100多元。

自90年代开始,大学大规模扩招,学生数量由数十万达到了1千多万。近年来每年大学招生数量就达500多万,而且学费卅年来已是30-40倍增长。现在教育费用已成压在一般草民(权贵家庭除外)头上的三座大山(住房、医疗、教育)之一。

由于过量扩招,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急剧下降,不少学生也知道学习成绩好坏对将来前途关系不大,主要是要有张“文凭”而已,有了这张“纸”将来好找工作,如果走入仕途,就为将来升官、发财提供了必要条件。

为了使“学店”兴旺发达、提高经济效益,一是拼命扩招;二是急剧提高学费及各类收费标准。据03-06年全国因收费问题投诉的达1.9万件,涉及金额达3.2亿,实际远高于此数,连名列第一流的北大、清华每年从“莘莘学子”身上也多收上亿元的费用。特别对农村来的学生,父母十年以上的总收入,也不够支付一个大学学生的费用。

由于负担学费的困难,加上现在道德风气的败坏,以致校园内出现种种怪现象。如出外打工还算是正常现象,而不少女生在外找主,当“二奶”;贫困学生当“跑腿”,为有钱学生购物;有的学校组织女生到外地当“三陪小姐”,美其名为取得实践经验。有的贫困学生捡食堂剩下菜饭吃。据报导有一女学生一月才花几元伙食费,其艰苦可想而知,但也有的家里供应一个月的零用钱达5000-6000元。

学校为了增加收入,以各种渠道多收费或抢学生。据报导连著名的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新生录取后,要10万“报名费”,此事被一学生网上揭露后,引起轰动,校方才申明取消。据一个2009年的考生报导他收到13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很显然,他们抢学生的目的是抢“钱”,就是这个大写的“钱”。

中国教育历来是讲“有教无类”,现在是“有钱无类”;中国教育历来是讲“因材施教”,现在是“因财施教”,只要有钱,分数不够也没关系,一切可用钱搞定。

在中国儜立了几千年的学校神圣殿堂,已为“金钱”蛀蚀得七倒八歪,完全丧失了往昔的庄严、尊贵了。

williamhill官网 首发 转载请注明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张成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