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把真实作为下次掌声的出处
1.
春节期间,看了一会儿中央台的网络春晚,觉得好玩儿。相比于这个保守又出位的电视台,我显得十分out,我不仅此前一直没看过,而且还不开窍地以为网络春晚理应在网络上办,不然放到电视上,“网络”二字的前缀不就失效了吗?
不过看下去之后,央视显然比我想象的更加后现代。网络之于他们,原来就是“托儿”的意思,一帮托儿对着电脑,充当观众,发发微博,鼓鼓掌,必要的时候还能像提线木偶那样做出几个和谐又合拍的动作。有的时候画面传达的信息量太大了,多是些黑色幽默,兴奋得我连大气都不敢喘,比如我看见那个说相声的方清平还没张开嘴,他身后的微博墙上就已经有诸如“方清平太给力了”、“说得太好了”这样的粗俗语言出现。对此,网络春晚的导演马永称,“网络春晚,就是要突出互动性,体现网络开放、自由表达的态度。”照此想来,他言下的“自由”就应该是人人都有罔顾事实胡说八道的权利,并且这个权利在必要的时候还是义务。
本人迂腐,实在难以把那样的晚会同网络挂上钩,杨帆和董卿两个主持人依然像是在人民大会堂里主持节目,微博墙上的发言就像乌有之乡里的评论一样不堪入目。其实那本就是一台五毛网的内部局域网晚会,台上是演员,台下是工作人员,一台晚会看将下来,就像观看了一场苦肉计,演员、观众,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再难看的节目也不愁没有叫好的,掌声、欢呼声连成一片,达到了骇人的地步。
其实我知道,电视节目很多都是这么录的,尤其是央视的节目,这简直是企业文化,但我觉得,这样的一套惯性思维再扣上一个“网络”的帽子,就尤为恶心。因为网络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原有的规则,用每个人都可以发言的权利打败旧的秩序。而网络春晚恰恰把网络的特征给阉了,那些用“低俗” 换来的一点点真实,又被他们用“媚俗“给兑回去了。这让我想起了冯小刚讲的那个有钱人喝葡萄酒兑雪碧的笑话。
晚会里请来了一众草根明星,作为和“网络”二字相称的亮点。所谓草根明星就是已经人人都知道了但是春节晚会还没认可的一帮人,请他们先来网络春晚里亮亮相。可我觉得草根们登上了那个舞台就完蛋了,因为他们最可贵的就是真实,论技巧,他们并不比李谷一、蒋大为、解晓东、蔡国庆唱得好,他们只是比他们更真实,可如果草根明星也去仿效人家卖弄虚假,还能有生命力吗?就比如那个旭日阳刚组合,他们最令人动容的时刻并不是站在春晚的舞台上,他们不属于那儿,他们的艺术生命来自于那份想要唱歌的渴望,因此那段简陋的视频能够让人心灵一颤,虽然他们不过圣诞节,也没有小公主,但我们还是听出了真情实感。而现在,他们有了助理,一场演出几万块,可那份真实却开始被“更重要的事情”逐渐淹没。
我们一向把真实看得很淡,甚至有时会替那些作假者着想,好像在这里有些假是不得不做的,假唱就假唱了,假账就假账了。上流社会的人做着,下流社会的人看着,很多事情,人往上走,就是争取到了一个作假的名额,这就已经惹得一群人击节相庆了。为造假鼓掌,似乎是与中国社会和平共处的原则之一。
2.
就在昨天,我的一个学弟,担心自己的考研成绩,找我聊天。他说他很后悔没有报一个什么“包过班”,他同学报了某个机构的班,那老师押题神准得就像提前见过卷子,后来身边考研的同学都传说有一个机构每年都能搞来真题,并且会出几套“白金卷”、“黄金卷”高价卖出去,只要背会了那些卷上的题,考试基本就没什么问题了。
他这一说,我就想到去年我考研的时候,在考试前的一晚,由于内心极度脆弱,我一整晚都在逛考研论坛,看看大家说了什么,结果真的发现了一个帖子,上边写着“遇见我算你走运,明天就考这几道题,你不用管我怎么知道的……”之类的话,然后预测了5道政治大题,脆弱的我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马上照着药方背诵,然后还打电话给几个同时考研的同学,把这个秘方告诉他们,结果大家跟我的心态一样——信了最起码有点,不信就感觉一点也没有了。
当时我隐隐约约的感到这可能会是准的,后来考试的时候,试题几乎如出一辙,连顺序都是对应的。虽然当时一股喜出望外的感觉涌上心头,但也确实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惊吓还有罪恶感。考完试,我想这回肯定出事了,这属于泄题啊,谁知等到我落榜的那天,这事儿也还风平浪静,没人提起。
我没有什么证据能证明这是泄题行为,可我也不能相信这是考前预测。现在“知识宝库”的网站上“2011押题全部命中”的字样赫然在目,如果我们不怀疑这话的真实性,那不禁要问一句,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有人质疑,他们辩称,这是因为把别人做宣传的时间用来潜心研究出题者的心理。可你再潜心,也不可能钻进时光隧道把卷子预览一遍,或者连出题人的反射弧都研究得分毫不差。
其实不光研究生考试,每年的四六级,答案总比试题出得快。老师拿进来的试卷上写着“机密”两个字,然而哪有什么机密哟,泄露了又向谁问责呢?因为测试结果不真实,所以自然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觉得这些证件代表什么,整个体制下的公平、诚信都缺失了,潜规则却借机上位。这时候,你成功了,还能有多少喜悦?
好像所谓的“国家机密”也实行双轨制,如果泄露出去影响的只是普通百姓的利益,那么就基本跟国家没关系了,在群众内部当“机米”消化就完了。如果关乎领导的利益,那么就必须以国家的名义,不惜一切代价解决它,查办它。
像是考研究生这种事儿,算得上什么呢?领导的孩子需要走这条路吗?也许有些也需要,但至少还有别的路等着让他走。更何况,那些有门路的同学往往是舞弊现象的既得利益者。那些“不真实”损害了谁的利益,他们关心这个干啥呢?在09年就有记者就研究生考试涉嫌泄题一事采访了教育部的有关部门负责人,那位负责人表示一切没有发现异常,如果出现了泄题的情况,将配合有关部门,依法进行打击。他还提醒广大考生,谨防上当,诚信应考。
这样的发言是教科书式的发言,看来只要是有“官方”二字撑腰的负责人,都有点做央视导演的天赋,不然这宠辱不惊的口吻,怎么可能如此相似呢?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关键字搜索:
-
请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