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中国政府最深切的忧虑之一就是有一天这个国家可能无法养活自己,必须依赖进口粮食度日。
在国家财富不断累积的今天,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中国人是否真的会饿肚子。探讨这个问题的真正意义在于中国政府在粮食自给这个战略目标上到底能够维持多久。
去年,中国对进口食物不断增长的需求已逐渐在国际市场引发了一系列影响,无论是玉米、小麦,还是大米和动物饲料,都是如此。
农业生产方面出现的变化令中央政府的一些高层官员开始反思农业政策,这也促使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中国经济学家王志浩(Stephen Green)在上个月撰写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分析了中国的领导人是否在重新构思中国的土地管理方式。
本周,王志浩再次分析了相关问题,他指出未来几年中国粮食产出的增速很可能会放缓,首当其冲的就是玉米,其进口量会增加。
虽然大规模生产以后转基因食品可能缓解当前粮食供应的紧张局面,但粮食进口仍然可能是满足中国粮食需求的重要渠道。
“我们在为粮食生产发愁,”王志浩写道, “我们担心的是,如果国家无法迅速调集土地资源,加之渐渐老龄化的劳动力人口和中国北方不断恶化的缺水问题,中国的粮食生产将受到严重影响.”
中国政府声称自己拥有1.2亿公顷的耕地,但王志浩对此持怀疑态度。“尽管官方有自己的统计数据,但事实上耕地资源很可能一直在萎缩,”他说。
但他也承认可能存在另一种解释,即大量使用化肥所增加的粮食产出已经实现,而农村生产力整合的步伐又比较缓慢。换句话说,中国的农业生产大都采取小农经济的形式,而非美国那种存在规模经济效应的超大农场形式。
王志浩承认,技术进步、专业化生产和政府加大在农业科研方面的投入确实提高了农业产出,这一点在蔬果种植方面尤其明显,因为这两者所需投入的土地和人力相对较少。
但总的说来,已有证据表明,中国在维护粮食自给自足的问题上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中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