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生考高分是中国教育的失败(图)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当全世界欣赏中国教育体系的优点时,中国却意识到了自己的缺陷。如同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中国的学校十分善于帮助学生应付标准化的考试。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无法帮助学生们做好接受高等教育和知识经济的准备。

周二,几名来自上海的15岁学生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组织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考试中获得了阅读、科学和数学项目的世界冠军。对任何在中国学校工作的人来说,他们都不感到意外。

有了望子成龙的父母,雄心勃勃的学生和一种痴迷于考试的文化,中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也许是世界上最为严格的。而上海,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化都市,有着无限的雄心和残酷的竞争,它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先锋。

所以说,中国在产生中等水平的会计、电脑程序员和技术专家方面是没有问题的。可那些引领21世纪全球经济所需要的企业家和创新者呢?中国最有前途的学生还是必须到海外去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和创造力,在那里他们必须抛弃被灌输给他们的那套以考试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死记硬背式体系的缺点已是众所周知:社会及实践技能不足,缺乏自律和想象力,丧失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中国学生拼尽全力考上大学,而在那里许多人却玩着《魔兽世界》来消磨时间。


AFP/Getty Images

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对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有着同样的抱怨:他们无法独立工作,缺少团队工作所需的社会技能,傲慢自负不屑于学习新技术。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 2005年发布的一份报告说,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将阻碍其经济发展。

可难道PISA考试的结果不是至少说明了中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说明了标准化考试,就像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似乎认为的那样,对于发展美国的学校是必要的?

不一定如此。根据对教育进行的研究,利用考试来构建教育体系是一个错误。学生们会失去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在追求高分的过程中变得失去安全感,无从辨别是非。

就连上海的教育学者也承认,他们仅仅是在制造具有某种能力的平庸之辈。经合组织的报告指出,考试的要求几乎使学生没有自学时间,也没有自学的机会。报告还谈到,上海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学者说,就时间和空间而言存在一种机会成本,学生在一种狭小发展空间的环境中成长,对于将来的工作和生活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这被视为一场严重的危机,而这场危机又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现实被放大。

在越来越多的人看来,中国的学校非但没能帮助中国超越西方,反而阻止了它的发展。它们让每个人都具备了基本知识能够在一个社会主义经济体中发挥作用。可既然中国实行的是市场化经济,希望在全球展开竞争,因而对于美国有能力让它最聪明的学生成长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商人,中国是羡慕这种能力的。

改革即将出现。中国政府今年公布了一项十年规划,内容包括加大实验力度。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近日在晚间一档主要的新闻节目中报道了北大附中为增强学生个性和多样性而进行的课程改革。

北大附中国际部是经政府批准建立的一个实验性项目,旨在帮助学生为适应美国的学习做好准备,作为该项目负责人,我参加了北京高层教育官员支持引入西方课程的会议。不过可以说,中国短期内还不会对美国在教育领域的领导地位形成挑战,这种说法是没错的。

上海学生在PISA考试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是这种问题的“症状”。考试与实际生活和工作技能的关联度不如一个人的写作能力。要写出一篇条理清晰的文章,首先要能找出问题所在,将它分解成各个部分,再从多角度对它进行分析,最后以言简意赅的方式总结出解决方法,语言简练地把观点表达出来,并能在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历久弥新。如果中国学生要在全球范围拥有竞争力,这种批判式思维的技能是他们需要学习的。

所以,教育改革的第一步是试着教会那些考试高手写出好文章。要写出优秀的英语文章,学生们需要理解一些概念,比如论点和论据,结构和支撑,连贯性和流畅性,语气和受众,措词和句法──这些概念在中国的学校几乎不曾被用到。有一件事情将来可以让我们知道我们在改变中国教育体制时取得了成功,这就是中国学生的PISA得分降低了。

(本文作者江学勤是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助理兼国际部主任。)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江学勤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