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的角色与地位(图)

 

在《周易》中,天、地、人是三个重要概念。《周易》的哲学思想无不通过由天、地、人三个概念构成的命题表达出来。《说卦传》更确切表明天、地、人合称“三才”。三才是最重要的存在,离开此三者则无《易》可言。引言之,三才构成客观世界的实在内容,人作为认识的主体所能涉及的一切问题,都在三才及其相互关系的包容之中。就这个意义来说,《周易》是一部讲天、地、人及其相互关系的书。

当然,天是自然之天,不是满天神佛的天神;地是自然之地,不是幽幽的地祇;人是社会的人,不是抽像的人,是上智的人,不是下愚的人。

(甲)噢,天!

《周易》里的概念,天是至关重要的。天是怎样形成的?解决了,才能探讨《周易》之天人关系诸问题。

天之概念是历史的产物。在初民眼中,只感到它的巨大威力,和自己由它那里获得的恩惠,而不知道它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又应把它叫做什么。及后,人以农耕为求生的主要方式了,自然界的作用就更加成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了。由此,人们开始追寻它的某些规律,最早的天文乃至历法活动从此开始。夏民族把一年分为三百六十日,余下五日叫“过年日”,否则读诗(诗经)就会读出一个大头佛了。

在遥远的古代,天文与历法总是紧密经合为一,不能分开。

我们最先见到“火历”,次及唐尧的阴阳日历,最后是战国的四分历,而天的概念于焉产生了。有了天的概念然后有《易》,这是可以肯定的。

天的主体是什么?当然太阳便是随之而来的答案了。所以我们亦可以肯定地说,《易》出不会早于尧,“伏羲画八卦”只是后人的附丽。在伏羲时代,初民天概念尚未成形;没有天概念,八卦及六十四封也就无从谈起。

(乙)六昼卦为什么六画?

《说卦传》说,“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系辞传》又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这两段话说得很明白,指明六画卦之所以为六画的特定意义。

(丙)天人关系与天地关系

天人关系是古代哲学中的大问题,但还有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就是天地关系,普遍未受注意。

在《周易》里,天尊地卑的朴素思想,对后世中国的思想文化影响特深,以至于时至今日尚不能在生活实践上完全摆脱。

宋儒理学家张载第一次提出“天人合一”,这个观点早在《周易》便有了。孔子的观点与《周易》是一致的,重天的同时更重人,人是认识的对象,更是认识的主体。《周易》看天与人的联系,着眼在客观规律上。认为天的运动有一定的规律性,人的活动也要有一定的规律性;天不是任意而为的,人也不可任意而为。这样子的“天人合一”,可真是天衣无缝。

《彖传》豫卦所言“天地之顺动”,就是说天地的运动是有一定规律的,永远如此,绝不违背规律而乱动,所以日月交替,旦暮晦朔,总是准确无误。人的活动也是有一定规律的,顺着规律活动,就会取得成功之钥。正因人之动是有意识的,不像天地之来得自然,所以有违背与不违背规律的问题。正是为了解决主观意识和行动如何符合客观规律的问题,我们才有《周易》这部书。

《彖传》益卦说,“天旋地生”,跟《系辞传》上的“天尊地卑”理念是一样的,指明了天地在生成化育万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天起决定性作用,而地祇是配合而已。天尊地卑及天旋地生的自然观,直接导致干健坤顺和干始坤成的思想模式,这一模式是《周易》理论思维的重要基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