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台湾的卡债风暴造成很多的卡奴,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学生。许多父母帮孩子办附卡,让孩子手上的钱来得轻松,刷卡不手软,这就是没有做好理财教育的结果。其实从生活上、从学龄前就可以养成孩子的金钱观念,让孩子知道如何支配钱财。
台湾的父母最怕跟孩子谈两件事,一是性,二是钱;然而,金钱是人生重要的课题,理财知识是生存的必需品,要避免让孩子成为理财文盲,父母就应该学会和孩子谈钱。理财教育专家们提到,理财教育正是一点一滴从生活累积,透过生活化的方式来教导孩子。
中华理财教育发展协会理事长黄曲欣指出,家庭理财教育有三大重点可让孩子从小知道,包括:钱的来源、家庭支出、如何节约储蓄。
在买菜、买玩具时的消费支出,孩子都看得到,但是背后赚钱的辛苦,孩子不见得会知道。告诉孩子,父母是透过什么方式赚钱,让孩子知道赚钱是需要付出劳力才行,唯有了解「钱的来源」,才会晓得父母赚钱的辛劳,而不是以为站在提款机前就一直有钱能领,或是皮包自己会生出钱来。像「每月的固定支出」、「月支出占去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已经是可以和小三以上的孩子交谈的内容了,例如:每个月需要固定提拨的保险费、固定要存下的钱、固定要花的教育费等各有多少。
另外,有时也可利用举例的方式教育小孩,「最近卫生纸涨价了,但爸爸妈妈的薪水没有增加,所以要节约使用卫生纸。」这类生活化的对谈,孩子比较能理解,也比较有感觉。
学龄前应认识「钱币」
财金智慧教育基金会秘书长陈琬惠则强调,理财教育的重点,不是为了让孩子以后变得多有钱,甚至变得过于功利,陷入追逐金钱的游戏;而是要让孩子知道,如何学会支配钱财,并且在不透支的情况下,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快乐。
一般来说,不同年龄层的孩子需要知道的理财知识与深度是不一样的。大致可分为学龄前、小学、国中、高中、大学等五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不见得了解「钱币」的价值,五元、十元、五十元或是纸钞,对他们而言,只是大小形状的不同。父母可以透过一些方法,教孩子认识钱币,例如:准备不同面额的硬币,在纸上绕着这些硬币画圈,并且写上所代表的金额,当父母说出「一元」、「十元」时,看孩子能不能从一堆硬币中挑出正确的硬币,并且摆放在圆圈中。
等到孩子开始有简单的数目观念之后,也会对很多物品感兴趣,多半可以知道「钱」是用来买东西的。黄曲欣建议,父母如果带小孩外出购物时,像是随处都有的便利商店,不妨让孩子参与付钱及收取找零的生活训练,让孩子知道架上的物品是要通过付款才能换取的,不是看到喜欢的就拿走。
小学应学习管理零用钱
小一的孩子已经学会识字,可以从游戏中训练,例如:自制一本简单的记帐本,字段可分为日期、钱多多(收入)、金额(元)、快乐花(支出)、金额(元)、剩余金额。这个阶段很适合父母与孩子共同启动「亲子理财」。陈琬惠建议,利用「点数活动」不仅让孩子学会记帐,甚至学会延迟享受。像是自动自发念故事书能换一点,搜集到一百点能换十元,如果集满一百点不想马上兑换金钱,父母可改赠送更多点数回馈孩子,等到点数愈积愈多,兑换的金额随之增加,未来能购买的物品也会更多。集点数的过程中,孩子就知道钱得来不易,要达成目标之前,必须延迟享受。
到了五、六年级后,黄曲欣认为,要开始与孩子提到「提高风险意识」的议题,例如如何防诈骗?如何辨识伪钞等……
父母应避免对孩子说的5种话
1.「我们买不起」
这是最常见、最方便用来拒绝孩子要求的响应,但身为父母必须以自己的价值观或花费预算来对孩子说不,像是「今天已经买给你其它想要的东西了」,而不是让孩子误会家中的经济状况,等到之后他会在看父母买其它物品时发现,这都只是借口。
2.「以后再说」
当孩子想买什么东西时,不要直接说:「以后再说。」这可能无形中灌输孩子一种观念,这个话题不应该也不适合讨论,失去了金钱教育的机会,而是应该分析给孩子听,可以选择打折时或在畅货中心再买相同的东西,建立节约观念。
3.「你问这要干嘛?」
「我们家很有钱吗?」或是「我们家很穷吗?」当孩子问父母这类的问题时,他潜意识里担心的其实是,「我们的生活安定吗?」父母也不要用「现在跟你讲你也不懂,以后长大你就知道」搪塞孩子,应该用孩子能了解的方式和语言,来和他们谈金钱问题。
4.「你如果……,我就给你钱」
这种类似收买的行为,并不是教养孩子的健康方法,奖励不一定要用钱,这会让孩子太过功利。奖励可以有很多方式,比如说孩子爱看电视,当孩子得到嘉奖点数时,可用10点换看电视的时间等。
5.「你如果……,我就不给你……」
尽量采正向教学,不要用威胁、恐吓的方式。例如让孩子集点数时,不要动不动就用「扣点数」的方式惩罚,而可以改用不增加点数的方式,让孩子知道分际。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掌握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