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人教育以德为重(图)

 2010-09-22 10:59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韩愈〈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解惑之前,必须传道、受(授)业,而传道在前、授业在后,可见教授作人道理以及正确的道德观,比教导知识更加重要。

随着时代开放,教育也出现种种弊端,许多专家学者们发表各种研究或理论,或是提出法案想要补救,效果亦有限。然而翻开古书,却能看见老祖宗们教育的智慧。

“程门立雪”──尊师重道的典范

身为学生,怎么样才是真正的求学精神?《宋史.杨时传》记载:“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宋朝人杨时,为了丰富自身的知识,放弃高官厚禄,来到河南颖昌拜当时有名的道学家程颢为师。之后,程颢死了,杨时也年届四十,不过依然立志于学、刻苦研究学问,并且转而向其弟程颐求学问。

杨时与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师,程颐明知他两人前来,却故意装睡,不予理会。两人看见程老先生正在休息,也不出声打扰,就站在一旁等候。过了大半天,程老先生醒了,看见两人还站在面前,便吃惊说道:“啊!你们两位还没走啊?”这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深,可见时间之久,但是两人却没有不耐烦或是疲倦的样子。这就是有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也是尊师重道的典范。

韩愈〈师说〉:传道、受业、解惑

学生尊师重道,前提是教师必须成为学生敬重之人,如何成为让人敬重的教师?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师说〉,文章开头便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并非天生就拥有学识,自然会有许多疑问,有疑问不向老师求学,则不得解答。因此教师的责任,即为解惑。而在解惑之前,必须传道、受(授)业,而传道在前、授业在后,可见教授作人道理以及正确的道德观,比教导知识更加重要。

文章也说到:“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父母疼爱孩子,就会为其找好老师,然而如果只有教授诗书中的文章句子,而没有学习其中的道理与深意,没有“传道、解惑”,那就不能算是师者了。

古人重家教,父母长辈要做得正

由以上两段话得知,除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德育”,也就是所谓的“道”。古人认为,教育正确的道德观,才能有用地学习知识。这一点即使由现代的观点来看也是有道理的。

其实,教育的起头并非从学校、老师开始,而是家庭。从哲人书中不难看出,古人相当重视家庭教育。《礼记.大学》中写道:“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总之,要安天下、做大事,一切皆从“家”开始。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而且看重的是整个家,不仅止于下一代,父母长辈都要做得正才行。

明代方孝孺说:“爱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疼爱孩子却不教育他,等于不爱;如果不教导善念良知,等于没有教育。这样的观念,现在来看也相当受用。

综合以上几点看来,教育的问题并非单方要求就可以解决,而是必须由教师、家长、学生互相配合,才能拥有完整并理想的教育环境。学生必须尊师、教师给予正确的道德教育、家长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如此可成为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教育不只是拿高分、考名校的工具,而是维持社会祥和与国家安定的根本正道。

来源:看杂志71期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