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中国悄然无声的度过了一个昏暗的夏天。天安门广场上的大功率射灯从8月就已停用,入夜之后,除了不能不亮的国徽等处,整个城楼都隐没在厚重的夜幕里。长安街上的路灯也变暗了,路上的车灯倒显得格外耀眼。与此同时,从山西到浙江,各地都对高耗能企业采取了严厉的限电措施,大部分企业每两三天就会被彻底停电一天,许多钢铁企业和化工企业则干脆停产。在限电最严厉的河北省,工厂断电已经不是新闻,有的县城连生活用电都会被周期性切断。每到停电,微弱的烛光从家家户户的窗口照出来,让人不由得想起九十年代的朝鲜的电力危机。
但这是只是一种错觉。在关闭路灯和停电的同时,中国的发电量其实正在迅速增长。去年中国的发电量已经达到3.7万亿度,接近美国,超过欧盟,是印度的6倍。2010年上半年,中国发电量竟然比去年同期狂升了19%,终结了美国连续110年作为第一电力大国的历史。这样一个国家当然不可能缺乏照亮天安门的电力,限电无疑是政策导致的。北京正在不断地下达命令,要求各省务必把用电量的增长控制在发改委允许的范围以内。到了县长这一级,这个命令已经变成了:停止用电,或者你下台。
节能减排本来并不需要以这么尴尬的方式来完成。2006年时,中国创造1美元GDP的能耗相当于日本的9倍,几乎超过全球的任何国家。这使得中国难以否认一种指责,即当全球的大部分制造业转移到中国时,温室气体的排放将随之恶化而非改善。作为名义上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哥本哈根峰会上通过斡旋,避免了为自己设定碳排放设定上限的义务。但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已经有承诺,2010年的单位能耗将比2006年下降五分之一,降到相当于日本的7倍的程度。在当时看来,中国的企业仍然被允许自由发展,只要在发展的同时稍稍注意一下节能就行了。
不过计划究竟还是赶不上变化。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横扫了第三产业和面向国外市场的沿海企业,中国经济很难再按原有的模式发展下去了。政府采用罗斯福的故智,向“铁公基”投入巨额资金以拉动发展和就业,“大基建”正式开始。当一条条超现代化的高速铁路项目中途停工,又按超超现代化的新方案重新上马的时候;当河北省拆掉了一半1995年前建的楼房,开始动手拆另一半的时候;当东部地区很难找到一个看不到工地的视角的时候,“拆呐”(China)国发现自己意外地进入了历史上步伐最快的工业化时代。4万亿资金入市仅一年,中国的钢产量不仅在总量上,而且在人均上也超过了美国,而建筑业的数据更是骇人听闻——混凝土浇筑量达到了欧盟的100倍!在波澜壮阔“大基建”面前,五十年代的“大跃进”平淡的就像一次义务植树。
“大基建”对经济结构自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大的赢家是重工业,无论是钢铁、水泥,还是火车头和工程机械,都是基础建设的必需品,是瓜分4万亿大蛋糕的利器。自从“大基建”开始以来,重工业的增速始终高于轻工业,更远高于GDP。但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来说,重工业的增长并不是什么好事。由于重工业消耗了全国 62%的电力,单位GDP能耗到2009年只下降了15%,离十一五规划的承诺有5个百分点的距离。更加令人沮丧的是,在2010年上半年,中国斥巨资所作的减排努力完全被重工业的发展所抵消,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十一五的减排目标看起来已是遥不可及了。
但政府一定要在2010年做出最后的努力。6月份,各部委派出了以减排为目标的联合督导组前往山西、浙江等地进行检查和指导,成为当地拉闸限电的直接原因。有关部门下了“死命令”,年底时要对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算总账”,对未完成任务的地区、企业集团和行政不作为的部门,都要“追究主要领导责任”。对于实在完不成减排任务的地方,中央将在第三季度进行“摸底”,提前采取措施。在这种并不常见的严厉举措面前,各地从6月起同时开始了“减排百日冲刺”,2010年的夏天自然也就暗了下来。
减排“死命令”一出,立即在基层引起了轩然大波。面对涉及乌纱帽的严厉措施,地方官员虽然发扬了“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的传统,但对政策的响应也就执行而已。毕竟,地方官中很少有人关心过哥本哈根峰会和国际碳博弈,本地的经济的发展才是核心的问题。在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突然拉下电闸,让自己好不容易招商建立的工厂进入休克状态,这样做的感觉肯定好不了。更重要的是,用电的限制影响到了一个地方所能容纳的工业企业数量,使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速度被放慢了。工厂的拥有者和工人对限电更是反应强烈,只是面对大局,无可奈何。在一家工厂里,我看到老板孤单的站在没有工人的车间里,不时的用手机往青海和新疆打电话,询问那里的工业区是否能保证不断电。当谈及减排令的合理性时,他只有苦笑。
也有人从根本上质疑节能减排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我的一位学物理的朋友认为,“温室气体排放引发气候变化”这个命题根本没有得到足够的证明和检验,甚至气候本身到底有没有改变都很难说清。这位朋友进而认为中国在气候问题上上了西方的当——西方虽然承认自己有减排的义务,但毕竟还没有一个西方国家为了减排而切断电力供应。现在中国这样做了,西方难道不会高兴吗?
在我看来,减排“死命令”总的来说还是合理的。即使气候问题没有很强的说服力,但世界上的能源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自己的发电量,那么没有人能说清楚未来的能源供应会受多少影响。美国人在属于他们的世纪里创造的粗放利用资源的发展模式,现在已经差不多走到了极限。中国如果想成为下一个世纪的“新美国”,不仅必须创造出与地球环境相适应的新模式,还必须保证在做到这一点之前,不会先把资源消耗完。
其次,“死命令”仅仅针对火电,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利用没有任何限制,对新能源的开发十分有利。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对新能源投资最多的国家了,限电将进一步鼓励这种趋势。也许有一天,新能源技术将成为中国真正领先世界的第一个领域,第一个靠技术实力拿下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中央政府在和地方的微妙互动中占据了先机。在“死命令”出台之前,尽管中央政府从未放弃过减排目标,但舆论往往担忧地方保护主义会使中央无计可施。然而摊牌之后,被彻底压制的却是各级地方政府,中央却新增了控制用电的权力。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中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