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4日,首任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卸任。
李荣融实现了最主要的任务,即央企的保值增值。央企资产总额和盈利能力从2003年国资委成立时起持续上升。截至2009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加到21万亿元,年均增长16.74%;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12.63万亿元,年均增长20.8%;实现利润从2405亿元增加到8151亿元,年均增长19%。从2006年起,中央企业开始上缴国有资本收益,三年累计上缴1371亿元。2003年,只有6户中央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到了2006年增加到了16户,2010年增加到30家。
但另一方面,央企在保值增值的同时,占据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利润主要在内企内部循环。央企资产壮大的数年,造就了央企在电信、石油等领域不可憾动的垄断地位。中石油垄断了国内的原油与天然气,中国移动控制着5亿户左右的移动通讯,这些企业成为央企的报表奶牛。只要有这些公司存在,央企的收入就能芝麻开花节节高。垄断领域的央企成为央企利润上升的保障。2008年度,中国石油净利润1144.31亿元,蝉联亚洲最赚钱企业。中国移动盈利1127.93亿元,成为全球最赚钱电信公司。2009年度,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以利润1484.7亿元力拔头筹,而中石油集团则以2425亿元成为纳税状元,中石化集团以13919.5亿元成为收入冠军。中移动的利润1484.7亿元占了整个央企利润的六分之一左右。
国资委成立后,中国的市场资源配置加剧向央企倾斜。央企的数量在减少,但央企垄断红利在增加,涉足的领域在增加。央企不仅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进军,在房地产市场的扩张同样引人注目。
央企存在的目的是经济安全,与民营企业和谐共处。李荣融任国资委主任期间,央企户数从196家减少到123家,最终目标是使央企数量减少到80 到100家。因为数量的减少,李荣融不止一次声明,央企不存在垄断,在电信等领域已经实现了竞争。此语一出必遭各界抨击,所谓央企不存在垄断说不仅是对中国现实的漠视,也是对大众智商的侮辱。正是在2003年以后,出台了一系列油源管制等政策,结合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使央企的垄断红利在证券市场得到体现。
央企垄断已经发展到新境界——通过资本运作理顺央企资产。央企资产管理公司未必比金融市场的专业人士更有效,国资委能够成为一个好的国资管理者与国资利益争取者,未必能够成为一家好的投行,但这不能动摇国资委打通资产管理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决心。
最近,公众瞩目于国资委主导的国新资产管理公司能否在近期挂牌,据称这家国资运作实业资产的平台,可以参与资产收益分配、转卖股权、聘请经营者等,规模将超过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人称“中投2号”。该公司相当于所有进入该平台的央企的统一的董事会,国资委则成为董事会之上的太上皇。
央企内部的市场化并不顺利,主要表现在没有建立起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与正确的薪酬激励机制。
国资委等部门在努力引进人才,却没有同步改良市场化的用人机制。据披露,中组部、国资委今年组织13户央企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13名高级经营管理者,其中正职职位5个(4个是中央管理的总经理职位),副职职位8个。国资委一成立,就与中组部一起积极探索市场化选人用人新机制,连续6年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了111名央企高管。少数央企高管不再成为干部,而染上了职业经理人色彩,是一大进步,但海外人才的引入不足以建立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进入央企等同于进入体制内,而不是在全球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中打拼。
屡受人诟病的垄断薪酬也是国资委的辩解主战场。据国资委数据,2008年冶金、电力、石油石化、航空运输等4行人均工资比上年仅增长6.9%,比央企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低3.1个百分点。央企薪酬高低两难,职业经理人抱怨过于僵化,而公众抱怨薪酬不公,关键在于激励机制错位,难以找到合理的薪酬定位。
央企的业绩考核机制已经建立,但央企的市场建构远未完成。央企在短期内做到规模壮大,却未能做到效率最优。
李荣融似乎坚信央企也可以通过改革与证券化实现市场化,坚信央企壮大不会导致市场资源的倾斜。这是特定历史时代特定岗位官员的特定想法,就此而言,李荣融与盛宣怀等官督商办的人士有相通之处,却离市场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叶檀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