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的由来

郑国渠,由南韩人(新郑人)郑国主持修建,故得名郑国渠。郑国渠全长300余里,由渠首、引水渠、灌溉渠三部分组成,设计科学合理。郑国渠的修建首开引泾灌溉的技术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国渠的修建,源于秦国吞并六国。战国末年,秦国最为强大,欲兼并其它六国。当时,南韩离秦国最近并且国力较弱,是秦国第一个要吞并的对象,为延缓秦国对南韩的威胁,公元前237年,南韩的著名水利专家郑国(战国末年南韩人),奉韩王密令前往秦国游说秦王兴修水利。

秦王一时不明白郑国的真正意图,就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并开始征集民工、物料,命郑国主持开凿西引泾水东注洛水的灌溉渠,郑国经过周密调查,选定在中山西麓水流湍急、地形复杂的瓠口(今陜西泾阳县船头村西北),修筑一座拦河大坝,以抬高泾水水位。在大坝右侧沿北山南麓开渠导水,引泾水沿山腰水渠向东南流去,一路会合今三原浊水,穿石川河,经今富平、蒲城南,最后在蒲城县的晋城村注入洛水。

修建郑国渠耗费了秦国大量的人力、物力,一时秦国兵缺财乏。这时,秦王才明白郑国为秦国兴修水利,名为帮助秦国富强,实为转移秦国注意力,实现韩王的“疲秦”之计,秦王一怒之下,想把郑国灭掉。郑国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向秦王奏明修渠引水将使关中地区土地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给秦国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秦王觉得说得有理,就让他继续主持修渠。

前后经历了十年,渠终于建成,关中几百万亩盐碱地得到了改良和灌溉,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从此以后,关中变成沃野千里、没有凶年的好地方。秦国也因此更加富强,并最终统一中国。为纪念郑国的功绩,当时的人们就把这条渠命名郑国渠。

本文留言

作者王君 高雅楠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