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当代中国十大症状

这只是一个粗线条的盘点。例子我就不多举了,俯首皆是。 1:贪官污吏甚嚣尘上,几成燎原之势,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了共和国的根基。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官员,在百姓的心目中:几乎无官不贪。小小的国企干部竟然可以敛财数千万、数亿,或被发现绳之以法或卷款举家逃到国外。这在世界各国,都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极其恶劣的贪污腐化构成了荒诞中国最诡异的一个景观。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普通国民一方面对政府贪官恨之入骨,另一方面:他们为了生存、为了孩子求学、找工作等各种实际困难,又不得不趋之若鹜地去巴结权势者。畸形的社会导致了畸形的国民,政权的天平摇摆其间,但是:总有鱼死网破的一天。 2:权利和金钱的相互交融渗透到了国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在中国,没有“关系”几乎办不成任何事情。孩子上好学校要关系、找垄断行业的好工作要关系、打官司要关系,说难听一点:就是出门开车出了车祸或者被车撞了——也得花钱求交警以打通“关系”。 多少上访者为什么投诉无门?一句话:没钱没关系。 3:权利和金钱公然通奸的怪现状腐蚀了整个中国的肌体。在中国,认真搞科研搞学术的不如拉关系走后门的。评职称、争待遇都得向权利和金钱靠拢,否则你就是干瞪着眼等着吃亏挨整。 国外权威学者认为中国没有一流的大学,就是好一点的大学也没有几所了。都被腐蚀长锈了。教授们要花很多的时间去搞好人际关系,他们(被胁迫着)想的更多的是升官、发财,争取立项、搞课题也是为了出名发财。 我们时常听到身处中国的专家、教授们悲叹:要想静下心来真正地干点儿事实,太难! 4: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相互博弈又相互勾结呈现出越来越病态的怪状。在中国,靠体制吃饭的不仅仅拼命地谋取小集团及个人的利益,而且:体制内外相互倾轧又互相渗透,藉此构成官商勾结、官员与黑道勾结的腐败温床。 就说遍布中国各地的娱乐场所,夜总会乃至赌场,哪一家背后没有红道、黑道的靠山? 5:面对上上下下结成密集丝网的官僚体系,政治改革举步维艰。牵一发而动全局,以稳定为口实的压制将国家政治改革自新的希望变得遥不可及。 6月13日上午,公安部召开全国公安机关“2010严打整治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为期7个月的严打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涉枪涉爆犯罪、黑恶势力犯罪,严厉打击群众反映强烈、深恶痛绝的电信诈骗犯罪、拐卖儿童妇女犯罪、“两抢一盗”犯罪和“黄赌毒”等违法犯罪。一句话:严打刑事犯罪,维护社会治安。 为何不严打贪官污吏、行贿受贿职务犯罪?是太多了打不过来?还是他们早就抱成了团没法打?或许更加深刻的原因是:倘若严打职务犯罪,势必将引来群众的热情和怒火,引火烧身,危及体制。 如今的政府已经害怕哪怕任何小团体群众的“胡闹”,至于触及根本体制的改革,更是奢望。 6:既无公平、公正,也无民主、自由的中国怪现状。在中国:急剧的贫富分化早就将“公平”二字打入了地狱;面对贪官污吏横行的世道,“公正”——更无从谈起。 民主、自由,只是口头上的。不要说“上街闹事”,就是上访、写写文章,亦不乏获得牢狱之灾的案例。 现中国:虽然表面上存在“可控的自由”,实则外松内紧。政府对异议人士依然不择手段地加以监视、恐吓乃至迫害。中国的人权纪录依然排在文明世界的末尾,令有识之士忧虑。 7:在酷政之下,国民唯有苟延残踹。不安于现状者虽然大有人在,但是:绝大多数的民众依然选择隐忍,他们唯有的期望是:能够过上好一点的日子。 这个要求不高。就是这小小的一点儿要求,他们尽管也难以得到满足,然而:他们依然选择在生活中勤扒苦做、在精神上麻痹自己。 现中国:是一个大睁着双眼——依然不许公众看到真相的世界。国民表面上莺歌燕舞——实则共旅精神荒漠的时代。 8:主流文化阳奉阴违,面对严酷的现状不思改变,反而歌功颂德,客观上起到了麻痹国民意志、苟安现状的作用。 国家媒体在严格的管制下,早就难以担当拯救国民精神的重任。我说CCTV整天就知道载歌载舞,是撒谎不脸红最大的骗子,比北朝鲜独家的电台好不了几分,并没有冤枉他们。 9:主张民主、自由的所谓右派和极左派在思想领域相互争斗,构成了中国目前极为复杂的政治格局。 知识分子融于民众,勇于担当民族未来的力量不仅仅分散,而且薄弱。说到工人阶级和农民,恕我直言:他们不到了吃不饱肚子的时候,是不会考虑什么个人以及他人“人权”的。 苛责地说来:整体的国民素质在多年的愚民政策以及严酷的政权监控下,俨然还是一盘散沙。 10:官僚、奸商的肆无忌惮造成的恶果使民宪道路尚缺乏国民最广泛的支持,加之极权势力的压迫,举步艰难。 无论什么制度,中国人最需要的是好的生活,这也是邓公在弹压了“89自由化思潮”——极左派势力卷土重来后清醒的认识,然而,他的改革开放政策仍旧只能严格地局限于经济领域。 中国目前最根本的问题是:各派政治、思想势力盘根错节,缺乏政治体制改革的勇气。对于“体制”,更是丝毫不敢、也不允许触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刘小波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