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初期,国内各城市街头晚间常常放映前苏联影片“列宁在1918年“。片中有一个情节是︰捷尔仁斯基领来一个孤儿小女孩儿。列宁安慰她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这次玉树地震之后胡锦涛去“慰问”灾民,也来了一个“东施效颦”︰他在房舍被损的学校教室的黑板上写了“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见图)。
话说回来,列宁也算不得西施。因为在他掌政的7年里,面包和牛奶并没有来到。只不过上世纪20年代中叶,因为短期内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在农贸市场上出现了 “耐普曼”(即由于新经济政策出现的新富农)出售的面包和牛奶。可是后来一合作化,又不行了。一直到1953年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当上了第一书记,开了几次关于农业和畜牧业的中央全会,尤其是承认了物质利益原则,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前苏联的面包和牛奶问题才基本解决。这时已经是十月革命后近40年的事了。
在当今中共统治下的中国大陆,面包(包括转基因大米)和牛奶(包括三鹿奶粉)倒是都有了。只是一地震,中小学校的豆腐渣校舍和平民的简易房都倒塌了。汶川地震后,许多新民房和新校舍刚“有”,玉树又“接上班”了。但是全国2000多个县,共有多少平民简易房和多少豆腐渣校舍呢?哪些是“下一班”(即下一次地震后)“会有的”呢?本人在“新世纪”网站4月22日拙文中以为︰彻底解决全国中小学学校校舍的唯一办法是︰迅速将个县的“白宫”和该县最差的校舍对换。但这种意见中共肯定是根本听不进去的。看来,胡锦涛的“会有的”还将没完没了地写下去了。
2010年4月26日于美国费城
- 关键字搜索:
- 列宁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