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报纸“寻人启事”引发德国媒体质疑
2009年8,9月份德国警方以及海关人员针对德国中餐馆老板涉嫌非法剥削员工曾展开集中搜查行动。最近,这一话题又引起了德国媒体的注意。相关报道多是从餐馆劳工的角度出发。而在诸多讨论中,德国华人中文媒体在相关事件中所起的作用,也是新的话题。
中餐馆为何常起劳资纠纷?
现在在德国,人们一提起中餐馆,除了想到糖醋汁和酸辣汤以外,很多人也会想到剥削、压榨以及老板对员工的一系列不合理待遇。近日,西德意志广播电台第五频道以"糖醋味的剥削"(Ausbeutung Süß-Sauer)为题,再一次的报道了中餐馆老板剥削员工的问题。报道中称,有些中餐馆厨师工资只有每小时三欧元,每天最多要工作20个小时,生病了也不能休息。老板提供的住宿多是在餐馆的仓库里或地窖中,几张硬纸壳就是他们的栖身之地。
但是这篇报道中也提到,很多厨师在以受害者的身份出现的同时也不是完全无辜的,由于德国劳工市场无法向中餐馆业主提供优秀的,会做地道中国菜的厨师。这些餐馆老板也就不得不通过中介公司到中国去找劳工。由于利益的驱使,有些人伪造厨师资格证及相关证件,办理劳工许可。
一位代理众多厨师劳工纠纷案件的德国律师表示,据他了解,伪造厨师资格证的并非厨师本人,而是中介机构。他们能为厨师出国务工伪造一整套文件。西德意志广播电台第五频道也在节目中指出,中国方面对出境厨师资格审查系统的不透明,以及相关独立监督机制的缺乏,都促使了许多名不符实的厨师来到德国。
“寻人启事”引争议
曾在德国柏林大明酒家工作的厨师郝某是众多把老板告上法庭的厨师中的一个。他提出诉讼的理由是因为老板不按照合同发放工资,随意扩大工作范围,并让他与多人一起住在条件非常简陋的员工宿舍中。他的诉讼得到了德国私立电视台RTL的关注,并于今年初播出了对他以及其委任律师的采访报道。
报道播出后,郝某的雇方陈女士通过德国当地华文报纸《华商报》以分类广告的形式发布寻人启事, 在其中公布这名厨师的个人照片、出生日期以及护照号码,并称他的厨师证是假的,如果有人告发,他将接受德国警方调查,可能被遣返,并且他的通过同一中介公司介绍来德工作的同行也会受到牵连等等。
北德意志电视台NDR专门关注媒体职业操守的栏目"Zapp",在最近的一期节目中,就《华商报》这一做法提出了异议,节目引用《德国媒体法手册》撰写人之一,赖因哈特·里克教授(Reinhart Ricker)的说法。该专家指出该报虽为中文报纸,但是登记出版地点在法兰克福,因此必须遵守德国的相关法律。《华商报》的这一做法首先是侵犯了当事人的肖像权,在未经郝某同意的情况下就把其照片以及其他一些私人信息刊登在报纸上。其次,《华商报》这种通过分类广告"追猎"他人的做法也与德国的媒体职业准则相背。里克教授还表示,《华商报》作为一家报纸媒体,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允许这类"追猎"广告刊登。
在该期"Zapp"专栏节目报道中也同时提到,涉及本次事件的柏林大明酒家并不是一家普通的中餐馆。这家饭店位于柏林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正对面,其老板陈女士也是《华商报》的关注人物。该报曾经以专访的形式表现这位德国华人华侨爱心协会会长的"精诚待人,爱心无限"。
《华商报》否认有违法之举
针对北德意志电台《Zapp》专栏的报道,《华商报》4月1日以"NDR电视台报道失实,德国中餐业再次遭受攻击"为题,刊登大幅文章进行反驳,其中称北德意志电视台"再次歪曲夸大事实,抹黑中餐业在德国的形象。"称节目中再次承担大任的,仍是在德国中餐业者中大名鼎鼎的,专门挑唆厨师状告老板的那位德国律师,以及多次在德国媒体上曝光德国中餐业"黑幕"的劳务厨师郝某。并称这样带照片的寻人启事从法律角度来看不算违法,但也承认在完全按照客户要求做事的同时,对细节考察不周。
《华商报》的这篇报道从餐馆老板的角度出发,列举了柏林大明饭店老板陈女士收集的一系列证据,表明郝姓厨师与其并无劳资纠纷,而且还唆使同事状告老板。并援引"餐馆知情人士"于文章的结尾下定论,称郝某的个人目的无非是弄一笔赔偿回国,或者声称受到迫害,申请避难留在德国。
- 关键字搜索:
-
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