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还是实习医师的时候,曾经听主治医师讲过一个笑话,大意是初临证看病时,若遇到不知如何处方的病人,男生就开六味地黄丸,女生就开加味逍遥散,真可谓是一方走天下。虽是一个笑话,但六味地黄丸及加味逍遥散也确实是中医常开的处方,用药量排行榜上一直是高居不下。
俗话说 〝十女九郁〞,时至今日,或许应改成〝十人九郁〞更为贴切。生活在今日的社会似乎真正逍遥快乐的人并不多,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压力,当压力持续一段时间均不得解除,就常常会出现中医所谓的〝郁证〞,而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肝气郁结〞,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肝郁〞,若换成时下大家都能了解的词汇,约略接近〝忧郁〞。
造成肝郁的原因,常是肝因情志不畅,郁怒所伤;以至于失于疏泄所致气机郁滞。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常有:精神抑郁、胸胁胀闷或窜痛,喜叹气,或乳房、脐下两旁胀痛,大便失常,月经不调等等,而由中医师把脉时常可把到弦脉。在中医肝属木,脾胃属土,当肝出现问题最易使脾胃受到牵连,即所谓〝肝木克脾土〞。
中医的肝有几个主要功能,并不全等于西医的肝。例如:肝藏血。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素问‧五藏生成篇》《注一》说〝故人卧血归于肝〞。这也是中医常强调不能熬夜的主要原因,半夜子时至丑时(PM11:00~AM03:00)正是经络循行至肝胆经的时候,若仍辛勤的工作,则肝无法发挥藏血的功能。又如:肝主疏泄。疏泄,疏通畅达之意。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调节情志和协助消化的功能。再如:肝开窍于目。《灵枢‧脉度》《注二》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这也是中西医常沟通不良之处。常有一些老年人的病患眼睛模糊、酸、涩,中医大多第一个思考肝的问题,患者一听,又急忙去检查肝功能、照超音波,结果一切正常,于是便说:〝中医都乱说。〞常使中医蒙上不白之冤。
而千古名方—逍遥散,正是治疗肝郁最常使用的方剂之一。逍遥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注 三》其主治就是〝肝郁脾虚〞,肝郁的表现如上所述,当进一步出现脾虚时则会有食欲不振、精神倦怠等现象出现。而开立出逍遥散时中医师心中的那把尺就是〝肝郁脾虚〞,这也是中医最主要的精神。
并非是因紧张而开逍遥散、并非是因胸胁不舒而开逍遥散、并非是因月经不调而开逍遥散,虽然逍遥散都可治疗这些症状,但开逍遥散真正的原因还是〝肝郁脾虚〞。所以不论是什么症状,只要是中医判断起来是肝郁脾虚,都可用逍遥散治疗。另外,大家常听到的加味逍遥散,即是逍遥散加上丹皮、栀子两味清热药所组成,因肝郁了之后很容易化热,使人出现热象,故加味。
但肝郁也并非只能以药物治疗,如针灸太冲、足三里、内关、肝俞等穴亦可达疏肝效果。看一本好书,聆听一段好的音乐,安排一段旅游,下班后轻轻松松的散散步、骑骑脚踏车,与三五好友聊聊天,同样可放松心情,亦是肝气郁结的一帖良药。
行笔至此,仍有一点让笔者十分担心的事。记得以前大学上方剂学的时候,常常老师在台上介绍完一个方剂,我自己就会觉得,我就是这个样子,我要去买这个方子来吃。等到下个星期介绍别的方剂,这种感觉又会重现。后来一问同学,大家都有同感。
所以希望各位读者切勿自行诊断,自行处方,自行服用。想服用中药仍须由中医诊断处方,因按照书本生病的仍是少数,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差异,虽同是逍遥散证,可能都须再做一些加减,才能成为真正适合自己的专属方,服后才能逍遥。
◎ 注一、注二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两大部分,各八十一篇,为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学典籍,也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几千年来,中医学在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均不断的提升,但有许多带有根本性的医学观点,基本上都是源于《内经》。
现存《内经》的内容,不是一个时期的作品。一般认为《内经》约成书于战国至汉代,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可视为从战国到西汉的医学总汇。其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五行、人与自然、脏象、经络、病因、辨证、论治、针灸、养生等方面。
◎ 注三
《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为宋代太平惠民合剂局编写,全书十卷,附指南总论三卷。所收方剂均为民间常用的有效中药方剂,记述了其主治、配伍及具体修制法,是一部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临床方书。
- 关键字搜索:
- 中医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