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问到“您怎么看‘毒奶粉’、‘毒豇豆’等食品安全问题接连出现”时,人大代表、某地方农业部门负责人似乎就恼了:“你在两会上问这个干什么?这个问题这么敏感,你问我干什么?”言下之意似乎是记者太“不知趣”了,两会何等庄严神圣之地,问这种“找茬”的话题不是破坏祥和的氛围吗?
两会是共商国是的地方,代表委员身肩人民重托,齐聚两会,参政议政。会上讨论的,也应该都是事关国家之大事。而“苏丹红”、毒奶粉、毒豇豆等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毒食品已成社会公害,成为两会话题乃是题中之义。若在两会上问都觉得“敏感”,请问去哪里问比较“和谐”?而且,这位人大代表是来自农业部门,正好与毒奶粉或毒豇豆问题“对口”。不问你,问谁?难道去问连提案都要别人代劳的飞人刘翔吗?
要是顺着这位代表的思路,什么问题不“敏感”呢?谈谈大好形势,聊聊吐痰吸烟应该是不敏感的,否则某位政协委员不会占用宝贵的40分钟时间大谈此事;“老婆在家干家务,老公应该发工资”这类话题应该也是不敏感的,不然张晓梅委员不会老是提此类提案而成为“提案大户”。
分析起来,这句话背后潜藏着一种可怕的意识,那就是两会上就应该一团和气,聊一聊业绩,谈一谈成就,话题不能“敏感”,问题不能尖锐。可是,这样岂非亵渎两会的神圣性?!召开两会,就是要把热点问题、敏感问题提出、进行讨论,寻找解决良策。因此,两会上的问题不怕敏感,就怕不敏感。哪道菜好吃、哪件衣服好看这类问题根本用不着在两会上掰扯。
看来,消除问题敏感性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个别人大代表需要恶补一下政治常识,让参政水平“与时俱进”,这样就不会觉得问题“敏感”了。二是,记者再提问时,别再“哪壶不开提哪壶”,为了“不敏感”起见,不妨多问些诸如“您吃了吗?”“天气不错吧?”“昨晚睡得可香?”之类的问题,问着轻松,回答者也不用花心思。可是这样一来,问和答不都变成多余的吗?
- 关键字搜索:
- 社论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