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看看毛时代“高速工业化”有多搞笑

 2009-12-31 21:55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我的父亲是一位解放前就参加革命的干部,母亲原在山东某县供销社工作,因六十年代初全国大饥荒,国库粮已经养不活城镇职工,中央要求部分职工"下放"农村,母亲在城里被饿得不行,考虑老家沿海农村容易养活人,就自愿下放回了农村。那时在自学工所谓的"高速工业化"下,山东沿海农村大部分人还穿用手工缝织的衣服,一个近三千多人的村庄,仅有两三台缝纫机,而且还是陈旧的。母亲手巧,决定买一台缝纫机。那时普通农民连吃饭都困难,更不要说买缝纫机了。但父亲是老资格的干部,每月有五六十元的工资,省吃俭用几年,买缝纫机还是有条件的。大约到七十年代初,父亲终于有了买缝纫机的钱了,他求爷爷告奶奶,从某个掌握分配工业品票证的熟人那里要得一张缝纫机票,坐上长途车,到了青岛(其它地方连缝纫机的影子都没有),到青岛站后,发现原约好接站的人没到,那里既没有电话,又没有出租车,坐公共汽车也不知去哪,他只有在车站等了又等,到了夜间,不舍得花钱住旅社,他饿着肚子坐在车站的长椅上过了一夜,等到次日,步行数小时,找到熟人。熟人帮助买到了缝纫机。父亲回到家,累得大病一场。

父亲每次从城里回到农村,都骑着单位的"公交车"。那时能骑车的人除了邮递员,就是干部了。父亲对公交车极爱惜,有的村干部想学骑车,他都坚决拒绝,为此还得罪了几个村干部。

大约在七四年后,姐姐参加工作,省吃俭用几年,省出100多元钱,再求熟人分一张自行车票,买了一辆青岛产"大金鹿"自行车。这在当时可是一项重大的家庭开支。

那时你能想象到的工业产品,相对人的收入而言,价格都极高,而且几乎都要凭票供应,在商店里基本看不到它们的身影。能搞到票证的,起码是村干部,普通百姓连想也别想。

父亲的一位同事,被分到某县的机械厂担任厂长,我有机会到他厂里去。看到他所说的全地区最大的机械厂,只能生产一些小农具,工人手拿大锤,敲敲打打,除了个别简单的车床外,设备与今天的个体作坊没什么区别。

大约七六年,村里作为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受到重奖,奖得一台小四轮拖拉机,拖拉机到村那天,周围几个村的许多人都到我们村看新鲜。

这就是自学工所谓的"高速工业化"?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