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专家:危机未改变美中经济实力对比

 2009-12-11 23:4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中国媒体环球时报星期四公布的一项民调说,有6成受调民众对中国经济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抱有信心。不过专家说,金融危机并未改变美中经济实力的对比。

这项由中国国家统计局、新华网和经济参考报在11月联合进行的抽样调查说,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政府的刺激措施帮助了中国经济复苏。接近3成的人认为他们的生活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任何影响。

对于中国经济表达信心的不仅是中国消费者。皮尤研究中心12月初在美国作出的一次抽样说,有百分之44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最有实力的经济体",认为美国最有经济实力的美国人比例仅为百分之27。

这个结果和皮尤研究中心两年前的同样调查相比完全不同。当时,仍然有4成美国人认为美国是全球最有实力的经济体。而对中国持同样看法的美国人只有两成。

中国经济今年保持百分之8以上的增速几乎已成定局。相比之下,美国虽然已经摆脱了衰退,但复苏仍然处在脆弱的初级阶段。金融危机是否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和中国经济实力的对比?

华府智库传统基金会的资深研究员、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史剑道(Derek Scissors)认为没有。

"这就象是在长跑的时候,你身后的人跑得比你快很多,但仍然跟你差得很远。无论从经济规模、从个人财富、还是从对全球经济的贡献来看。中国都比美国落后很多。中国缩小了和美国的差距绝对没错。明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的经济实力仍然不能和头号经济体同日而语。"

目前,美国经济总量仍然是中国的三倍以上。此外,中国人均年收入略高于三千美元,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即使按照平价购买力计算的话,中国人均收入也仅相当于美国的六分之一。

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众多美国人把中国列为头号经济强国?史剑道认为,皮尤民调的结果更多反映出普通美国人对本国经济现状和生活水平下降的担心,而绝大多数美国人并不清楚普通中国人如何生活。此外,史剑道说,美国人的悲观情绪也是媒体不断重复中国是美国头号债主的结果。

目前,中国持有的2万3千亿美元外汇储备中,绝大部分是美元资产。而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更高达8千亿美元。但是,在史剑道看来,与其说中国是美国的第一大债主,不如说是第一大投资者。

"这是银行家和投资者的概念区别。大多数拥有个人投资组合的美国人会买一些股票,然后再买一些债券。但是当你购买了一个公司或者任何机构发行的债券的时候,你能把自己称作是这个机构的银行家吗?同样道理适合中国拥有的美国国债。中国买美国国债不是为了帮助美国,也不是为了控制美国。简单地说,是因为他们没有其它的投资渠道。"

史剑道认为,中国为了维持对人民币汇率的控制,只能将这笔钱投到海外。而无论是黄金、石油或者其它大宗商品市场,抑或是欧元或日元的债券市场都不足以支撑中国的投资需求。而紧盯美元和大量买入美国政府和机构债券都说明同一件事情,就是中国对美国经济的信心。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资深客座教授、前世界银行驻北京办事处负责人彼得·鲍泰利(Pieter Bottelier)认为,和美国相比,中国家庭、企业、和政府较低的负债水平是中国在这一轮危机中率先反弹的主要原因。

"危机开始的时候,中国经济并没有过度杠杆化。和美国不同,中国经济无论是在企业部门还是公共部门,债务水平都不算高。所以,在美国的财政和货币刺激的大部分被用来去杠杆化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刺激开支很快地转化成消费需求。"

纽约时报星期四报导说,2009年,中国不仅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同时在台式电脑、电冰箱、家具、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方面,也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该报说,政府的刺激措施和中国人收入的增加正在促成中国从生产大国向消费社会的转型。这对于全球经济来说,都是个好消息。

不过,美国学者史剑道认为,关键问题是中国的消费增加能否持续下去。

"(和零售额相比),家庭消费支出是测量消费的更好的数据。中国家庭消费支出今年增长了百分之8到9。这很好,这比其它主要经济体的表现都要好。但问题是,这仍然远远低于中国投资的增长。"

史剑道说,中国的过度投资正在很多传统和新兴产业中造成产能过剩问题。而产能过剩无论对于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或者全球经济的再平衡来说,都不是好消息。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美国之音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