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引述康乃尔大学中国问题专家普拉沙德的话说,北京把奥巴马访华所有公开场合的"舞台管理"做得滴水不漏,使其整体效果在为中国(共)的政治立场背书。《德国之声》甚至质疑:奥巴马被"和谐"了吗?
奥巴马此行最据争议之处是其对人权的态度。奥巴马在华至少有两次提到人权普世价值,一次是在上海与学生对话时,另一次在北京举行的联合记者会上。这固然表达了奥的价值观,但外界对奥巴马的非议集中在一下几点:其一,奥巴马对中共政权下的人权迫害三缄其口;其二,奥巴马未像其他美国总统和西方国家领导人那样接见维权律师或维权人士,或到教堂去用行动表示支持宗教自由;其三,对海内外中国民众的呼吁或公开信置之不理;其四,对中共因其来访而发起的清场迫害没有回应。也就是说,奥巴马至少被认为表现"不够强硬"。
但奥巴马团队认为,奥在非公开会谈(小范围会谈)中"毫无保留"。白宫东亚事务办公室主任杰夫-贝德表示,奥巴马在人权问题上对胡锦涛所说的话,是他从事美中关系工作30年来所听到的最坦率之言。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说明民意并不认同与中共私下谈人权或进行"人权对话"是有成效和起作用的。事实也证明,自2002年中美人权对话以来,中国的人权状况每况愈下。中共真正害怕的,唯公开揭露其人权迫害。
其实,中共对奥巴马来访的对策就是,在核心的人权问题上寸步不让,其他问题能不让则不让。因此对奥巴马在接待上"盛情款待",功夫做足,但在关键的人权问题上做得很"绝情"。历届美国总统到来之前,中共一般会做一点让步。但这次不但不让步,反而限令关闭上海万邦家庭教会和把北京守望家庭教会驱逐出租用场地。这实际上是中共当局在初步掌握了奥巴马人权立场的底线后对其进一步的试探。如果奥巴马默不作声,中共就可断定奥不会在人权问题上" 找麻烦",就可不留情面地对其"围堵"。
奥巴马此次在其他问题上取得的成果乏善可陈。除了在清洁能源和卫生健康等领域谈到合作,以及美方4 年派出10万留学生计划外,在气候变化、人民币升值、制裁伊朗、朝鲜核武等既定重大问题上没有突破,悬空依旧;在台湾问题上甚至有所让步,如在《联合声明》中只提"三个公报",不提《台湾关系法》,并首次表明" 尊重中国领土与主权完整。"
自年初希拉里访华明示不以人权刺激合作后,奥巴马对华政策中的"人权因素"就敬陪末座。以前小布什访华时,至少会在进入中国前隔山打炮。但奥巴马却拒见达赖喇嘛,对北京示好。奥巴马启程抵达亚洲访问的每一程,都有对华政策新的表态,但无一触及中共的人权问题。这实际上是放弃了一个强有力的筹码。在中共眼里,奥巴马成了可以轻易"和谐"和搞惦的人物。这就难怪在伊朗和汇率等问题上,奥巴马也屡屡踢到铁板。
当然,不能说奥巴马访华完全没有成果。在上海"青年学生"问答会上,奥巴马突破重围,强调了人权普世价值,阐述了信息交流对社会和政府的重大作用。尽管这些党团员学生是领命而来,所准备的问题也都是上面圈定,大多数人拘谨得连笑声都不敢随意发出,但谁能说他们心中就没有受到冲击?奥巴马作为政治家与民众对话的形式会在这些人心里留下深刻印象。
意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奥巴马在访华中也意外得到一次张扬机会。奥巴马独自撑伞走出飞机引起了巨大震动。有的民众甚至以难以名状的心情希望这就是中国的总统。新闻封锁使中国老百姓听不到奥巴马讲了什么。对于见惯了腐败骄横的中共官员的百姓,这一幕远远胜于奥巴马讲了些什么。
一个自己打伞走下飞机的形象博得举国喝采。一个美国稀松平常的市政会议形式填补了民主的空缺。专制反衬出奥巴马这次出访的闪光点。
极具口才和"亲民"能力的奥巴马在中共全程管制下,无法接触到真正的中国老百姓,毕竟万分遗憾。据说中国老百姓除了关心"奥巴马概念股"外,对奥的来访并不在意。不替中国民众声张中国最缺的人权,即使走到民众中,民众也无兴趣。
与克林顿和小布什的演说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相比,奥巴马所受待遇最差。这不是奥巴马运气背,而是当奥越不敢得罪中共时,奥的自由度就越小,小到只能在科技馆踱几个方步; 奥的口才影响力也越小,小到只能在"小范围会谈"中窃窃耳语。
奥巴马要记取的教训是:该出手时就出手。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奥巴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