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布袋戏发展史(图)

 2009-11-11 10:02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布袋戏的演出戏台是传统木雕金碧辉煌的"彩楼"。张铭宏摄影

布袋戏又名掌中戏,历史久远。中国古籍《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宋朝宫廷宴会的礼单上就有掌中木偶戏;清乾隆以后布袋戏开始风行起来,采用地方戏曲,扩大舞台,充实前后场,锣鼓管弦渐臻齐备,成为一种精致的民间偶人戏。1750年代,大量闽南移民进入台湾,布袋戏也随之传入。

布袋戏的演出戏台是传统木雕金碧辉煌的"彩楼"。传统布袋戏戏偶约为30公分左右,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兽、杂七种。每一尊戏偶都是精刻细雕而成,发饰、配件、服装都有考究。剧本以古书、演义小说等为主,被称作古册戏。

布袋戏分为文戏和武戏,伴奏音乐以南管、北管音乐为主。主演是布袋戏表演的灵魂人物,演师要具备丰富的文学素养,纯熟应用角色的声音变化,将民间的俚谚、歌谣及文章典故,透过角色自然表达出来。

1920年代,以武侠戏为主的剑侠戏逐渐在民间发展,剧情多采用清末民初的武侠小说,例如《七侠五义》、《小五义》等;表现手法重视各种奇特剑招与武功的展现。

到了1950年代,金光戏开始在中南部野台戏发展。剧情及主角创新、布景华丽、戏服金光闪闪,并且加入声光效果。音乐则以唱片播放的方式取代了传统的后台音乐。

1962年,李天禄主演的《三国志》创电视布袋戏先河。尔后"真五洲园剧团"黄俊雄的《云洲大儒侠──史艳文》在电视台演出,造成轰动,四年内连演583集,缔造了全台湾97%的电视超高收视率,一时形成社会话题。剧中的许多人物,至今仍让民众印象深刻。

近年来乡土与文化保存意识抬头,布袋戏班开始进入校园传艺及剧场演出。知名戏班、演师也先后前往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地巡演,获得一致好评。走入末路的传统布袋戏似已渐露曙光。

《看》杂志订阅网站http://www.watchinese.com

来源:看杂志49期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