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称: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在09年上半年都超过了GDP。其中,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增长8.1%。然而,央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则显示,第二季度城镇居民收入感受下降,是1999年开展调查以来的最低水平。
两个国家经济权威数据之间,究竟哪一个更接近真实?
这个十年来最低水平的居民收入感调查结果,很有点让人"触目惊心",不单是因为它"刷新纪录"的视觉冲击效果,更让公众瞩目和热议的,是它与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数据所呈现的巨大反差。这两组数据难免让公众心生困惑:在这两个国家经济权威部门的"权威"数据之间,究竟哪一个更接近原生态真实?公众又到底应该信任谁?
按照过往的认识和评介路径,一个是以扎实数字说话的专业统计数据,一个则是多少有些难脱"感性"之嫌的收入感调查,前者似乎离科学性、客观性、现实原生态更近。但吊诡的是,从网络民意的相关反馈来看,则后者的结论更为大多数人所承认和接受,且引起了相当多的舆论共鸣,这样的现实反差究竟昭示着什么?它是否带给相关统计数据制作者足够的"震撼"和省思?究竟是公众及舆论太感性,还是相关数据的采集统计过程确有大力改进完善的空间?
显然,在此有必要审视一下让公众异议已久的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的生成过程。国家统计局社会经济调查司司长魏贵祥在年初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详细描述了此中过程:我国现阶段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是通过部分居民家庭实际记账统计而来的。对城乡居民生活情况国家统计局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
比如,现在的记账户城镇居民共6.4万户左右;农村居民6.8万户左右。这些记账户每天记录家庭成员的每一笔收入和支出。而记账户是统计局从大量的家庭中选择出来的。为了保证它有代表性,统计局先计算需要多少记账户,然后来一次大样本调查,在大样本调查的基础上抽选出记账户。而为了减轻记账户的负担,也为了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统计局不可能每一户都进行调查,而会从中选出1户进行常年的记账户调查。城乡居民13万个记账户就是这么选出来的。另外必须一提的是,魏贵祥司长透露,目前城镇居民每三年进行一次大样本调查,三年大样本调查之后选出常年的记账户,这个记账户在选定后,按月记流水账。
笔者非统计业内人士,但对此模式之下的采集统计数据有效性和准确度,却多有犹疑:首先,相对于泱泱之国的十三亿民众,仅仅13万个记账户样本是否具备足够的覆盖广度与深度?它能否较妥贴、较准确地辐射到所有的社会代表性群体、行业之中?其次,如何保证记账户的月记流水账最大程度接近个体真实,而不为情绪化、程序化乃至形式主义的因素所影响? 再则,历时数年的样本调查、遴选过程是否本身便留下了太多的罅隙空间?鉴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流动变化现状,一个数年前摸排出的调查样本未必具有最真实可靠和广泛代表性的现实参考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样本本身所独具的统计稀缺性,将会格外放大其可能的"走形"和误差结果。
在笔者看来,要尽可能消弭不同部门调查数据之间互相打架的乱象,除了不断强化和完善调查统计过程的科学性、代表性和实时性,扩大样本群体的社会覆盖广度及深度外,对调查统计模板本身的改进与完善亦大有必要。如近年内渐入国人眼帘的"国民幸福指数"、"国民发展指数"、"社会进步指数"等,便可作为对纯数字化统计模式的有力补充,它们有助于我们更清醒、更理智地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之路。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居民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