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莲文创园区洄澜美展(图片来源: 免费图片/哲君)
【williamhill官网 2024年11月29日讯】香港政府文旅局近日推出一个“文创蓝图”,搞了一大堆假大空的政策,要将香港打造成“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创意之都”、“流行文化之都”、“世界级文创之都”。局长杨润雄早前被李家超点名施压,今日草草上场,大话连篇,姿势很难看。
没有创作自由,便没有文化盛景,自从来了共产党,文化艺术园地上就寸草不生了。今日杨润雄和霍启刚闭门造车,想出一大堆“唔等使”的主意,比如鼓励发展商在其项目中加入文创元素,容许工厦改建小剧场,检讨资助艺团制度等等。这都算什么鼓励文创的政策?发展商加入文创元素,无非是在社区环境搞一些装饰;容许工厦改建小剧场,若没有剧团演新创剧作又有何用;检讨资助艺团制度,只是又一种扼制和要挟手段,不搞还好,越搞越死得快。
香港曾经有过文化艺术的光辉岁月,但从来都不是由政府推动,政府越不推动,越少过问,业界越自由,越有创作气氛,优秀作品越层出不穷。早年香港武侠小说风行海内外华人世界,只不过由金庸、梁羽生带引风潮,影响及台湾东南亚,吸引更多年轻作者加入,蔚为奇观。
当年香港电视连续剧轰动华人世界,《京华春梦》、《上海滩》等烩炙人口;电影界群雄并起,武侠电影、警匪片、周星驰的喜剧,至今令人怀念,王家卫、杜琪峰、许鞍华、罗启锐、方育平等导演享誉海内外。流行文化之外,香港纯文学和艺术创作、各种民间刊物、各种表演和艺术展览,一年到头络绎不绝。
笔者很幸运,正当盛年亲历香港的文化盛世。当年的香港才真是文创之都,优秀作品流风所至,影响台湾和东南亚。大陆改革开放后,港台文化向北辐射,对当年大陆文化复苏发挥巨大推动作用。
这中间,没有一点政府金手指的影子,港英政府采取不管政策,任由民间自由发挥,最要紧是从来不划红线,没有所谓政治不正确,只要你灵感到,想写什么都可以,想编什么剧都不必有顾忌,一切由巿场说了算,由读者和观众说了算,没有人来管你,没有人来说三道四。
当年文学界百花齐放,很多作家组织,大量文学刊物和报纸文学副刊提供创作园地,老一辈南来文人笔耕不缀,中青年作家如雨后春笋,作品百无禁忌,文学比赛发掘新人。戴天他们的文学艺术协会主办《八方》文学双月刊,古苍梧约我写一个短篇,我写了一个姐弟乱伦的故事,黄碧云也写过一个兄妹恋的长篇《微喜重行》,没有政府官和读者指责我们伤风败俗、教坏细佬。
当年香港出版界,凡有好书都不放过,同行之间有竞争,越是敏感越值钱。天地出版过《中国抗日战争图志》,三大册颠覆中共的抗战论述,证明七成以上的主要战役都是国民党打的。天地出版的《墓碑》,揭露大饥荒的悲惨社会现实,揭示中共的错误政策草菅人命。我们也重版了汪精卫的《双照楼诗词藁》,还这个“大汉奸”的旷世才情一个文学史的地位。
现在这类书籍还有机会出版吗?我倒想问问杨润雄。前不久著名导演杜琪峰感叹香港失去灵魂,政府不断将一些所谓敏感书籍从图书馆下架,话剧界邀请尊子担任颁奖嘉宾,导致失去政府资助,鼓励年轻导演的“鲜浪潮”计划也因为有作品不为当局所喜而被关停。
政府每天在文创人员面前念紧箍咒,动不动以制裁为要挟,创作者身边布满禁区,不断“枪毙”难得的题材,删改精采的情节和对白,最终把自己的作品弄成“四不像”;要想沾一点政府资助的光,就要先“唱响香港”,这样的创作环境,能出好作品才怪。
不要忘记,政府拨款资助文学艺术创作,钱不是政府官员掏腰包,是纳税人提供的,不要以为那是政府的“德政”,反而巿民有权过问,那些政策是否必要,是否行得通,是否有效。政府闭门造车,这些政策在推出前,有没有征询过业界,有没有听取巿民的意见?李家超懂得多少文创?杨润雄与霍启刚又了解多少业界甘苦?你对文学艺术一窍不通,与文创人员是陌路人,你只是门外汉一个,你也配来谈“文创之都”,那不是笑话吗?
最近台湾金马奖颁奖礼上,两部大陆作品获得殊荣,一部是娄烨的《一部未完成的电影》,一部是耿军的《漂亮朋友》,两部得奖作品都没有机会在大陆上映。杨润雄或许先考虑让这两部影片在香港公映,以此证实“一国两制”还有一个可怜的尾巴,若连这件简单的事都办不到,又谈什么十年大计?
习近平面临内忧外患一筹莫展,香港政府也终日坐困愁城,政治经济每况愈下,国际金融中心已成废墟,文化产业一蹶不振,在这种局势下,撇开创作自由去谈“文创之都”,满嘴空话跑马车,都只是欺下媚上的把戏而已。杨润雄还大言不惭说:“唔觉得当中有嘢系会做唔到”,真系唔知丑字点写。
(文章由作者授权转载自颜纯钩facebook脸书专页)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