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80后年轻市长引发争议
最近,29岁的周森锋,当选为湖北省宜城市市长,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市长,也成了网络上议论的焦点:贫苦的家庭背景,下属为其撑伞,涉嫌论文抄袭,抽价格不菲的香烟。网民们用显微镜和放大镜在观察着这位年轻的官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
周森锋之所以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市长,原因大致有四:
一,周是"清华硕士毕业生",被当地当人才引进了。
二,引进的人才定级起点高,副处级。锻炼了几年,升为正处级;如果考取公务员,定级起点一般是副科级。
三,经中共组织部门大力推荐,市人大全票通过周的任命。
四,周虽政绩平平,但努力工作;虽有些毛病,但无大的过失或违纪。照此下去,仕途看好。关键是,党的培养,自己争气。
中国特色的市长任免制度
周森锋在宜城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以全票当选市长的信息,至少可引发以下信息:
首先,周森锋当选市长是在无争议、无竞争、无差额、无悬念的状态下进行的,与其说是当选市长,不如说是被任命为市长,虽然形式上是经过人大代表的间接选举。
其次,党的意志和决定,使周森锋顺利当选或被委任为市长,这是不容置疑的实质和现实,尽管披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制度的合法外衣。假如有一天,党发现周森锋有贪腐行为或有违背党的利益和纪律的言行,决定罢免他,宜城市人代会也会以全票通过罢免决议案。这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市长任免制度。
结论是,党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党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同级和上一级的中共党委书记是你能否担任市长的关键。当党任命的市长都是孔繁森时,党是"伟光正";当党任命的市长都成了王宝森时,党仍坚持中国特色的市长任免制度,就成了害民、坑民和祸民了。
最年轻市长引发对最老朽制度的批判
29岁的周森锋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市长引发网民极大关注,褒贬不一。我认为,对周森锋个人德行的评价适可而止,应反思"周森锋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最年轻市长是官本位的产物。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表明,经济发达地区的官本位意识相对较弱,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官本位意识相对较强。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用官位作诱饵吸引人才,然而,人才囿于官本位的桎梏,一般难以施展才干。
以周森锋为例,如果只是当官,四平八稳,唯上唯书,平步青云;如果想有所作为,观念越新,创意越多,干劲越大,越容易与当地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发生冲突和碰撞,孤掌难鸣,要么同流合污,要么失败离场。
官本位是残余的封建陋习。"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是中国千百年来读书人的最佳选择。引进"清华硕士毕业生"当市长,是老朽的的封建陋习在现代官场的反映。
第二、公务员制度上的缺陷。
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考公务员难上难的大环境下,周森锋反常规的迅速快捷方式上位,可遇不可求,缺乏透明度,缺乏公平竞争,缺乏制度化。可能违反了公务员按部就班的录用、定级、晋升、考核等有关的制度规定。当然,如刻意培养和造就未来的领袖,则另当别论。
第三、形式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大敌。
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越来越充满形式主义的色彩。选拔各级官员有着不同的年龄、党派、性别、文化程度等限制,有时甚至到了近乎刻板的地步。全然把能力、效率、最佳组合等放在次要位置。
毕业于清华、北大,成绩优异,官就当得好,本身就是形而上的观念。考上名牌大学,成绩优异,只表现为个人接受知识的能力,不代表工作能力、领导能力。实践出真知。
形式主义的官员选拔制度,造就了"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造成了竞争的不公平或职务垄断,有的人被刻意培养,有的人只是陪衬,这正是"顺得哥情失嫂意"。
形式主义的官员选拔制度,势必造成干实事的官员越来越少,弄虚作假的官员越来越多,科学发展观就越来越难落实和实施。
古今中外,当城市出现后,不同时期都出现过最年轻的市长。有民选的,也有委任的;有建树者,也有平庸者。民选的可选优汰劣,委派的如不满只能在爆发前忍耐。衡量市长政绩的标准有很多,从市民的角度看,自己的家园是否在最适合居住的城市,碧水、蓝天、清气,安全、安居、安乐。能努力做到的,才是个好市长。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最年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