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迫不及待地催促我去观赏她的新居。今年一开春,我就去了一趟。虽是三月时节,地上还在是残雪斑斑。
我看见几个俄国人在楼房围起来的空地上散步聊天。
还在门口看见一个孤单的老人,提着在附近超市购买的食品正准备进楼。阴沉沉的天,凉飕飕的风,拍出来的照片透出几分"晚景凄凉",哪里如朋友吹嘘的那般"温暖如春"呢?!
这是从卫星地图上俯视到的这个老年公寓,由六幢四层楼的宿舍组成。左边的"中心点"是正大门,右边的"开口"处正对着一所高中的运动场。天晴时,老人们可以去那里散步和运动。也许这是在镇政府的调控中,实现的资源共享吧!
朋友说了:天气冷时,大楼内是很暖和的,所以他们根本就不用出去,就在楼道中散步。六幢房子连在一起,走一趟就是400米。走走停停,见到熟人打个招呼,见到中国人闲聊几句,走完这四层楼1600米,要40多分钟呢。早一趟晚一趟,一天的运动量也就够了。看来这大概就是朋友选中这个远离纽约的老年公寓的原因吧。
过了一个月,朋友来电话说:我们这里的花开了,你来拍点春天的PP吧。盛情难却,我又去了第二次。
已是四月中旬了,后院的草地绿了。
在户外散步聊天晒太阳的老人也多了起来。
朋友乐滋滋地带着我参观了她的"小家"和"大家","小家"涉及隐私,我沒有拍。也就是一卧一厅一厕一厨的格局吧,和我儿子在北京五环外买的那套房子差不多。
我就说说"大家"吧。这个老年公寓开启大门用一片塑料的"电子钥匙",在一个小洞前一晃就行了。如果是访客,就在这儿找个对应的按钮一按,老人在家里就可以为你遥控开门。
这是进门处的墙上的"消息栏"。
这是其中一个单元楼的洗衣房,各层都有。用"投币式"方法管理,使用洗衣机或烘干机需一次投币1美元25美分。有趣的是这个老年公寓有个103岁的最高龄的老寿星老太太,天天都要来用一次洗衣机。即使没有衣服洗了,她也要来洗她的"抹桌帕"。老人家的理由是:千万别让自己闲着,一定要做点事情。
这是老年公寓宽畅的活动室。朋友告诉我,每年的"圣诞晚会"和节日聚餐都在这里举行。
如果有老人得到新的电视剧DVD,有时候也会在活动室里"公映"和大家共享。
这是大楼转角处的休息区,也是每层楼都有。
算是随意的小型公共活动空间吧。
这是这个老年公寓的另一个小型的活动室。
可以在这里开PARTY,唱卡拉OK,打台球,喝咖啡,也是老人们排练节目的场所。
这个老年公寓一共有240户,90多家,单身老人占了五分之二。目前中国人成了最大的族群,还有成立了专门的"中国人协会"。朋友得意地宣称:谁说中国人"进"不了"主流",在我们这个老年公寓里不已经就是"主流"了吗?!别的族裔也未必"挤"得进来呀!
这是后院的烧烤炉,老人们无事,只要有精神天天都可以开PARTY,只是有了时间却又"玩"不动了。
在这个老年公寓的对面有一个幼儿园,天气好时老人们会来这里和小孩玩。看来把"老年公寓"和"幼儿园"放在一起,还真是个绝妙的"老小"配。
朋友的"小家"总面积约60平米。房租市价1千元左右,但她只交82元,按规定只占她收入的1/3-1/4,不足部分由联邦政府来补帖。而朋友的所谓收入,也是联邦政府给的"社会安全保险费",相当于中国的"低保"吧。据说这些福利都是来自于罗斯福"新政"的沿续,当时是为了"拯救资本主义",维持社会平衡而对穷人采取的一种福利政策。
老年公寓虽然不是"向阳院"但也要低收入者才能申请入住。每个人都可以自选申请N个老年公寓,排到了你不愿去住,可以放弃3次,然后重新排队。有的镇会对本镇居民优先,有的老年公寓会让高龄者优先。
我们镇上的89岁的李老太太提入申请才两个月,就搬了进去。她"出家"的理由是因为她的女儿女婿退休了,成天在家转来转去的她看着"烦"!所以她在女儿家住了二十多年之后,选择了老年公寓作为她人生的最后一站。目前,李老太太在政府委派的"护工"和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之下,老人家自称过得"很幸福,很自在。"
当然老年公寓里也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说养狗要多交房租呀;不能随意把门打开呀,食物的气味散出去,会受到邻居的抗意呀......等等。当然,有了问题反映到管理人员那里去,"管理高层"就会贴出告示调解矛盾。毕竟是那么多族裔住在一起,生活习性又相差那么之大,只有靠着理解与包容,大家才能够和谐共处安度晚年啊!
- 关键字搜索:
- 美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