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又到了,粽子又该上市了,当代中国越来越稀薄的传统文化气息里,又该飘起那清香可人的美丽气息。
端午又到了,粽子又该上市了,当代中国越来越稀薄的传统文化气息里,又该飘起那清香可人的美丽气息。人们开始用他们习惯的味觉思维,来回味某一种依稀而久远的情怀。
传说粽子是人类最早的一种熟食,在一万多年前甚至更久,我们的祖先便开始吃最原始的粽子了,这个时期,人类还没发明任何一种炊具,当然更不懂熬煮饭炖菜汤。当时的人们把一些他们认为能食用的种子用植物叶包缠好,然后在地上挖坑盛水,放入烧烫的石头蒸煮而成。这就形成粽子最初的原型,美食家聂凤乔称之为"世界最早的快餐"。
后来,人类逐步掌握了种植和栽培技术,特别是发明了水稻栽培技术之后,人们的食物种类和烹调的方法越来越多。但包粽子的习惯却一直没有改变,人们用植物叶包大米做成了种类繁多的粽子。其中,春秋时,人们用菰叶包忝米做成牛角状的"角忝"是离现代粽子最近的一个品种。
真正让粽子闻名的,是楚国诗人屈原。这位因忧国忧民而送了命的伟大诗人,虽然他所忧的国背弃了他;但他所忧的民,则深深地记住并崇敬他。为了让河里的游鱼不惊扰他的身体,楚人们往河里放粽子,这种习俗世世代代的传了下来。这是中国人难得对文化人的最高的礼遇。发生在文化和思想都还没有来得及同化和整合的战国时期。之后二千多年,没有诗人再享受过这样崇高的待遇。当然,这二千多年里配得起这种待遇的诗人原本也不多。
也有传说认为粽子的流行与介子推或伍子胥有关。但这种传说因为与人们心中的某种情结并不暗合,因此传得并不久,也不远。
我就是顽固坚持相信纪念屈原说的一员。在我看来,无论是楚人的棕叶粽还是浙人的竹箬粽抑或江苏人的芦叶粽还是其它地方的槲叶粽和灰汤粽,它们的形状千奇百怪,它们的口味风情万种,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宗"不是指所有粽子都必需要的植物叶和糯米。这"宗"的实质,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神。这是一个或数十个民族都共同认同的文化概念,也是一种只属于中国人的文化符号,在这符号背后,是只有中国人才能懂得的情感和意绪,这是属于一个民族最深的意识中最脆弱易感的部分。如果少了这部分东西,月饼就只是一个糖饼,而粽子也只不过是一块糯米团,即便是加猪肉羊肉鸡肉或红枣蜜饯豆沙抑或蘸红糖白糖蜂蜜等,也不能改变它的本质......
粽子与其是一种食物,倒莫若说是一种情结。一种与文化和记忆相连的情结。因为有了它,一千个人口中的粽子才有一千种记忆一千种怀念和一千种幻想。这是任何时尚而洋派的炸鸡和火腿肠不能代替的。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曾颖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