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杨柳万千条"。绿柳那轻盈婆娑的风姿,青翠欲流的枝条,把大千世界缀饰得妩媚动人,展示着仪态万千、欣欣向荣的春天气息。
柳树,虽然没有沁人心脾的芳香,也没有绚丽多彩的娇艳,但它婀娜多姿、情意缠绵、清新秀美的姿态却成为文人笔下常写常新的对象,勾勒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柳树迎春图。
历代爱柳名人层出不穷。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展禽,因其"食邑在柳下"而名"柳下惠";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称柳为"中国之伟木",并在宫庭院内亲手种下柳树。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爱柳成癖,辞官后回乡栽了五株柳树,常在柳荫下赋诗,人称"五柳先生"。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任柳州剌史时,发动百姓广植柳树,写下〈种柳喜题〉: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因此后人敬称他"柳柳州"。
就连被称暴君的隋炀帝在大运河开通后,也命人在运河两岸植柳,并降旨柳树姓"杨",故有"杨柳"之称。
唐代文成公主嫁到西藏后,曾在拉萨大昭寺前种下从长安带去的"唐柳",不但借柳寄托乡思,而且把柳树文化传入大西北。
古今一些武将,也深知柳树造福人类的益处。例如东晋名人陶侃曾任征西大将军等职,在镇守武昌期间,与兵士一道广植柳树。
唐朝振武军节度使范希朝领兵戌边十四年,他所在的单于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树木稀疏,风沙肆虐,便遣人搜购柳种,督促军士广而种之。不几年柳荫遍城,人们有口皆碑。
北宋蔡挺在任渭州(今甘肃平凉市)知州主持边关期间,在渭州西北方一个湖泊的四周种柳数千株,后人称此湖为"柳湖"。
清朝爱国将领左宗棠,一八七一年率军西征时,命令将士沿途种柳开垦边疆;在甘肃酒泉公园内有株苍劲耸立的古柳,人称"左公柳"、"河西第一柳",相传就是左宗棠当年种植的。
人们爱柳不仅因为它"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还因为具有不挑不拣,随遇而安的秉性,故有千古名句"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是改造自然的名木,它特别耐潮湿,可在河畔渠道栽种,以护堤防浪;柳树也耐瘠薄、耐干旱,在沙漠荒地营造柳树可以稳定流动沙丘;柳还耐盐硷,种植多年后可适当改良盐硷土。
唐诗人白居易就曾在〈东涧种柳〉诗中赞美柳的优点:"野性爱栽植,植柳水中坻。乘春持斧斫,裁截而树之......无根亦可活,成阴况非迟。三年未离郡,可以见依依。种罢水边憩,仰头闲自思。富贵本非望,功名须待时。不种东溪柳,端坐欲何为?"
又,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中国古代就有折柳送客礼仪,用柳向远行的人祝福他们顺应新环境。
佛教里以及古典小说中的观世音菩萨一手托净水瓶,一手则拿杨柳枝为人间播洒甘露、祛病消灾。
除此,古人刷牙,最早就是用柳枝。隋唐时期的《处台秘要》中载有"每朝杨柳枝咬头软"之句,说的就是古人把柳枝当牙刷,方法是先将柳枝头咬软,沾上药粉或是盐末,然后在牙齿上摩擦。
有关柳的话题比柳条还长还多,这里只能用"写意"而无法用"工笔"了
- 关键字搜索:
- 春光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