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魔法棒:孩子闹什么 解开密码(williamhill官网 )
对努力想要了解孩子的家长,我所提供的建议是︰观察、观察,再观察!观察是了解的开始。
我喜欢在教室里对家长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自认为很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为什么了解孩子非常重要呢?我在教学经验中发现,有些父母在教养孩子时痛苦又挫折,甚至亲子关系紧绷,虽然原因可能是教养方法的不恰当造成的,但追根究柢,还是要归因于父母不了解(甚至误解)孩子的行为与需求。
教养方法的正确使用,必须根植于正确解读孩子的行为,唯有这样,才能够使教养方法产生真正的作用。
不少父母为了更了解孩子的天生特质,提早发觉孩子的先天优势与潜能,特别安排孩子去做一些性向测验、潜质测验、皮纹检测......等等。让我比较担心的是,有些父母依循检测报告的结果,来引导孩子的学习方向,反而让父母忽略了孩子显露出来的其它特质。
原本立意良善的检测,却成了限制孩子自由发展的框架,这绝非我们所乐见。因此,对那些努力想要了解孩子的家长,我所提供的建议是︰观察、观察,再观察!观察是了解的开始。
〈行为密码〉行为是形式 了解背后意义
孩子的行为经常以不同的表象出现,其中的内涵也不同。父母看到孩子出现某种行为的时候,要学会判别行为的形式是什么?代表的意义又是什么?举例来说,晚饭的时候,妈妈在讲电话,小艾开始把食物扔在地板上。
这个例子中,小艾把食物扔在地板上是「形式」,而其意义是「小艾不要妈妈讲电话,要妈妈陪。」解开这个形式与意义的密码之后,许多父母才会恍然大悟,从前针对孩子的行为,与孩子沟通、教导的方向都是错误的。
相同的行为,有时可能隐含着不同的意义;而相同的意义,也可能以不同的行为来表现。例如,孩子经常摔东西、哭泣、把玩具弄坏、打人(形式),但都有同一个意义──引起妈妈的注意(意义)。或者,孩子哭泣(形式),但不同情况下的哭泣,可能有不同的需求︰有时是想睡觉,有时是要吸引大人的注意,有时是想买玩具,有时是不要洗澡(意义)。父母必须先厘清孩子哭泣的原因,才能有所对策。因此,在「行为与意义」的探求过程中,父母除了仔细观察之外,慎重思考行为背后的含义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行为密码〉表格记录 客观观察
日常生活中,「行为与意义」经常以复杂的方式呈现,如果父母一时无法正确判断,便需要借助记录的方式来厘清。
妞妞是个四岁的女孩,爸爸来找我寻求协助的原因是妞妞很不听话,家人对她完全束手无策。
妞妞的新花招很多,于是我拿了一个表格,请爸爸把一周以来,妞妞的各种行为记录下来︰
表格记录的用意,是帮助父母跳脱既有的观点,从较客观的角度观察,父母也可从中发现,许多看似不相关的事件,并列之后,便很容易看出其中的关联性。从妞妞爸爸记录的表格,我们可以很清楚看到,家人针对妞妞行为的制止「不要踢椅子」、「不要丢瓶子」、「不要叫了」......都属于无效处理,妞妞只会短暂停止行为。
我们认为,妞妞的各种行为,包括踢椅子、丢宝特瓶、大叫、丢玩具,所要表达的需求不在行为本身,而是背后另有目的。而她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再深入思考:当妞妞大叫、丢东西时,大人会停下手边的工作,出言制止;当大人继续手边的工作,妞妞又会故态复萌。最后我们发现,妞妞这些行为的用意在于引起「大人的注意」!
当我们知道妞妞捣蛋是为了引起大人注意,大人必须先让妞妞了解:捣蛋是得不到大人关注的。因此,她捣蛋时,大人要以「忽视」来响应,等妞妞安静下来,再响应她,「妳刚刚要跟妈妈说什么?」几次之后,妞妞就会发现,她大哭大叫、丢东西的时候,大人都不理她。但当她开口好好跟大人说︰「我想要外公陪我看卡通。」外公却会放下报纸,陪她一起看卡通。妞妞将会慢慢学到,只有好好的说话与表现,才能得到大人的响应。
<作者小简介>袁巧玲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系毕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学实行教育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应用行为分析博士,现任「芙尔德儿童教育咨询网」创办人,引进美国以学习者为导向的教学系统,并开办儿童教养相关角色的培训课程。即将出版《关键七招,孩子真好教》。
- 关键字搜索:
-
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