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律与韵不是古诗本身的特点,而是汉语及文字的抑、扬、顿、挫的规律在古诗体裁上的自然体现。自然、无为是古诗的特性,其实也是中华神传文化之共性,而古诗最能体现传统文化半神文化的特点。
古诗的意境和韵味,往往最为人所津津乐道。意境好理解,就是诗意中表现出来的境界,韵味之“味”又是什么呢?比如这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登鹳雀楼 》:
前两句写实意境好,后两句韵味强。“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讲出来了个一个真理,这个真理在在不同的更高空间都有体现,就象一扇门一样。我们看花的时候,能闻到看不到摸不着的香味,香味是一种物质,这个韵味之味也是一种物质,对应着更广的境界、更高空间。苏东坡的《体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有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在清静无为的状态中写真写实,在无我的状态中明理。越真越平淡,越平淡音律越美、自然压韵天衣无缝,对应的内涵越深、余韵袅袅。
中国古代是诗的国度,分两类:一是“临境感叹、恋物伤情”类。比如:咏志类及为国、家、恋情而发的感慨、感受。特点是把自己局限在眼见为实的景物中、在情感的感受中体现个人人生境界、志向的高低,所谓以诗寄情、歌以咏志,写的是虚我,发的是妄念;而更高境界的诗往往是在超越景物之本身,达到类似修炼人“身在红尘,意在方外”的状态中写出来的。在无为的状态中,在事物表面的常态、常识、常理中自然体现了事物的本质及神韵,这也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吧。
诗的水平和作者的境界是相辅相成的。诗的境界越高,水平越高;境界水平越高,越平淡、简洁:于平白中现真境,在平常中见真性。而境界是重德修心修出来的。
如果说自然、无为是古诗的特性,是中华神传文化之共性;那么,重德修心则是古诗及中华神传文化的根本。
(清心原创)
来源:古诗的意境和韵味,往往最为人所津津乐道。意境好理解,就是诗意中表现出来的境界,韵味之“味”又是什么呢?比如这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登鹳雀楼 》: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前两句写实意境好,后两句韵味强。“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讲出来了个一个真理,这个真理在在不同的更高空间都有体现,就象一扇门一样。我们看花的时候,能闻到看不到摸不着的香味,香味是一种物质,这个韵味之味也是一种物质,对应着更广的境界、更高空间。苏东坡的《体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有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在清静无为的状态中写真写实,在无我的状态中明理。越真越平淡,越平淡音律越美、自然压韵天衣无缝,对应的内涵越深、余韵袅袅。
中国古代是诗的国度,分两类:一是“临境感叹、恋物伤情”类。比如:咏志类及为国、家、恋情而发的感慨、感受。特点是把自己局限在眼见为实的景物中、在情感的感受中体现个人人生境界、志向的高低,所谓以诗寄情、歌以咏志,写的是虚我,发的是妄念;而更高境界的诗往往是在超越景物之本身,达到类似修炼人“身在红尘,意在方外”的状态中写出来的。在无为的状态中,在事物表面的常态、常识、常理中自然体现了事物的本质及神韵,这也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吧。
诗的水平和作者的境界是相辅相成的。诗的境界越高,水平越高;境界水平越高,越平淡、简洁:于平白中现真境,在平常中见真性。而境界是重德修心修出来的。
如果说自然、无为是古诗的特性,是中华神传文化之共性;那么,重德修心则是古诗及中华神传文化的根本。
(清心原创)
- 关键字搜索:
- 诗之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